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930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doc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doc

XX区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

前言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

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深化改革和严格土地管理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地区长远发展的大事。

在新的形势下,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统筹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目前,社会各界已意识到土地整治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为此,针对XX市XX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协调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题研究。

本专题基本思路为:

首先着重研究XX市XX区的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及特征,进而分析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中存在资源、环境及生态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XX市XX区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等条件和特点,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最后根据XX市XX区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提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章生态环境特征及问题分析

一、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自然条件

XX市XX区位于辽宁省东北部,距XX市政府所在地银州区43公里。

铁路与京哈线相通,公路与102国道相连,开草线东西贯穿境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隶属XX市管辖。

区辖一镇两乡和两个街道、52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员会。

区域面积480平方公里。

全区被开原市和西丰县环绕。

东与开原市八棵树镇塔界,西与开原市城郊乡相接,南与开原市松山乡为邻,北与西丰县接壤。

XX区依山傍水,处于东部低山丘陵和西部辽河平原。

区域特点是东西长,南北窄,呈船型地貌。

东部为长白山余脉之丘陵山地,山区林地面积较大,西部为清河冠河冲积平原,平原地势平坦,东西部面积为3:

1.

全区平均温度6℃,7月最热,1月最冷。

年平均降雨量692.3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全年光照2550-2700小时,无霜期140-160天。

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

(二环境条件

经过近几年发展,XX市XX区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XX市XX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进。

通过调查比较看,近几年来,通过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扎实肯干,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及县人大常委会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定》,不仅使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一些重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开始逐渐得到恢复,而且还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一是地表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二是水土流失减少,水土保持能力增加。

三是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河流水质进一步提高。

四是绿色产业发展增效。

五是通过生态环境改善、水资源增加和开发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得到较快发展。

(三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

依据《XX市XX区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情况分析报告》统计,2011年,XX市XX区土地总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占用类型主要分为八个大类。

2.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

(一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全区土地面积48037公顷,已利用的土地面积是46628公顷,土地利用率达到97.07%。

通过对平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低山丘陵地区的造林改造,使得全区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二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XX区依山傍水,处于东部低山丘陵和西部辽河平原。

东部为长白山余脉之丘陵山地,山区林地面积较大,是林业的主导产区;西部为清河寇河冲积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地利用主要以农业和城镇发展为主。

东西部面积比例为3:

1。

(三林地、水利用地等生态用地所占比重大,区域生态环境优越

全区林地面积23282公顷,接近土地总面积的一半,森林覆盖率高,此外XX区有较大规模水库和河流水面等其他具有生态调节功能的用地,区域生态环境优越。

二、土地利用重要生态问题分析

(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是全县的主要污染源

随着XX区经济的发展,乡镇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增长加快,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增加量将持续上升,排污总量的增长必将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形成较大压力。

根据XX市XX区环保部门的统计,XX市XX区工业废弃物主要来源于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质品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等行业

(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有效控制

近年来,由于矿山开采、旅游开发及建高速公路,使得大面积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表土壤不断地受到侵蚀,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发生。

由于长期的土地轮作,加上有机肥施用量的降低,造成农业土壤地力衰退,农作物病虫危害较严重。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较大,因水体流失而引起的农业面污染源上升。

畜禽、水产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秸秆、土壤污染造成的生态问题逐步显现。

(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导致破坏性生产和掠夺性开发时有发生,污染由城镇向农村转移的趋势。

环境破坏大大增加了发展成本,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一、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过程是一个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加、科学技术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水平和能力也不断提高,对自然界和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大和加深。

土地整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个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且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特点。

土地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农用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农用地整理对生态景观的影响

农用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的,它对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体现在数量和结构两方面。

在数量上,当某种农用地利用类型面积扩大时,其他类型的农用地面积减少;在结构上,农用地整理可以改变原有的用地布局,同时对区域内农用地的内部结构也会产生影响。

如耕地,通过整理调整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附属设施的比例关系,影响耕地内部的结构和布局。

因此农用地整理的本质就是对一定

区域内的农用地景观进行重新整理和塑造,可见农用地整理对土地景观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改变了原有的景观格局,也改变了原有的景观功能,形成新的景观功能。

(2农用地整理对土壤的影响

农用地整理对土壤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整理引起的土壤侵蚀,农用地整理选定一定区域后,通过实施各种工程技术措施完成整理过程。

目前开展比较成熟的是耕地整理,耕地整理工程技术措施包括:

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工程、其他工程(农田防护林和电力工程等,一般整个整理区域内都涉及动用土方,且耕地整理面积大,少则千亩,多则上万亩,在一定区域内减少了田块之间的高差,降低了水土流失的可能性;但是耕地整理的施工时间一般选择在农闲季节,也就是秋收后或春播前,而这一季节正是干旱少雨多风的季节。

结果使耕地整理区域存在潜在的土壤面蚀和风蚀问题,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而水土流失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对农地的影响非常严重,会造成土层脊薄,土壤肥力下降。

另一方面是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养分分布。

农用地平整采用的常规方法是使用推土机、铲运机等机械化的挖填土地,影响土壤养分循环效益。

(3农用地整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根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生物的生产环境和繁殖环境。

而在一定区域内的农用地整理结束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布局重新分布,原有的生物栖息地、繁殖地发生改变,生态与环境结构简单化或比以前更复杂,生物的生存环境

和繁殖环境受到极大影响,对生物多样性存在潜在的影响。

(4农地整理对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改变水文结构和改变区域内水资源的分配。

水利水电工程、农田灌溉工程等是农地整理活动的重要内容,这种工程一般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

例如在流域上游修建水库,虽然丰富了局地地区的水资源,但却可能导致下游河道的干涸;同时大面积修建混凝土结构的灌溉水渠,使水源无法涵养,地下水补给受阻等。

同时区域内通过农地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而耕地的增加对水资源需求量也相应增加,进一步影响了区域内水资源的分配等。

(5农地整理对植被的影响

农地整理对植被的影响表现为改造植被数量和空间布局。

农地整理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和数量,改变了地表植被的空间格局。

同时通过整理,增加耕地面积,使耕地面积在区域内的比重升高,表现为植被组成逐步为单一的农业作物替代,植被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增加,野生植物资源生存空间日趋减少。

(6农地整理对大气的影响

农用地整理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和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方式间接表现出来的。

主要表现为影响局部地区小气候的温度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2.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村居民点整理主要包括:

村庄内部改造,如“空心村”的治理;村庄搬迁,主要是整村或部分搬迁,另辟坡地或劣质耕地作为村庄用

地,退出原有村庄占用的耕地或好地;村庄兼并,主要是小村合大村,统一建设。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村庄合并,统一规划,发展多层建筑,一方面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改变农村居住布局的分散状况,使农村道路、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活垃圾能得以有效控制和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形成一种新的井然有序的人文景观,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护。

但是,合村并镇,农村庭院逐渐减少,田间道路系统等由土质变成沙石、灰渣、水泥,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微生物的种群数和特性;同时农村新区形成,使居住区变得集中和拥挤,新的污染物也随之产生。

3.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土地复垦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采矿、乡镇企业搬迁、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工矿废弃地和灾毁地的存在,对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有较大影响,对这一部分土地的复垦整理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加强对这一部分废弃地和灾毁土地的复垦,对于复垦出来的土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灵活确定其用途,尽可能减少建设对耕地的增量需求和提高农村土地的植被覆盖面积。

二、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1.指导思想

土地整治必须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

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整治,在土地整治

的基础上不断改善生态与环境、促进生态与环境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基本方针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重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回复,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认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跨部门协作,加强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做好土地整治和自然保护工作。

3.对策

(1在土地整治时,以提高土地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