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减隔震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27556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减隔震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建筑减隔震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建筑减隔震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建筑减隔震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建筑减隔震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减隔震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建筑减隔震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减隔震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减隔震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6)地方性法律法规_8

二、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9

1、结构减隔震技术发展概况9

(1)传统抗震技术9

(2)减震技术9

(3)隔震技术11

2、屈曲约束支撑发展概况11

三、我国减隔震技术的发展现况及前景12

1、减隔震技术发展概况12

2、我国减隔震技术发展现况14

3、我国急需大力推广建筑减隔震技术15

(1)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15

(2)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16

4、我国减隔震技术发展前景广阔17

(1)国家政策扶持为减震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7

(2)我国城镇化建设为抗震行业的发展提供历史机遇18

(3)我国减隔震产品市场规模及容量18

四、减隔震产品市场供给情况19

五、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20

1、减震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20

2、隔震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20

六、行业进入障碍21

1、政策壁垒21

2、技术壁垒21

3、品牌及项目经验壁垒22

4、人才壁垒23

七、行业利润水平变动趋势及原因23

八、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24

1、有利因素24

(1)下游行业需求快速增长24

(2)国家政策支持25

(3)地震巨灾险条例即将出台26

2、不利因素26

(1)市场不规范26

(2)行业集中度、抗风险能力较低26

九、行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27

1、行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27

2、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27

十、行业上下游分析27

十一、行业主要企业简况28

1、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8

2、上海路博橡胶减振器技术有限公司29

3、上海赛弗工程减震技术有限公司29

4、北京羿射旭科技有限公司29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和行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建筑减震产品主要应用于新建建筑的防震设防和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是一种专用设备。

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中国地震局。

(1)中国地震局下设震害防御司,负责指导全国地震灾害预测和预防;

负责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审定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资质管理和人员职业资格管理;

承担震害防御相关科技项目的实施、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等工作。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负责监督管理建筑市场、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

指导全国建筑活动,组织实施房屋和市政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拟订施工、建设监理的法规和规章并监督和指导实施,拟订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承担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

2、行业监管机制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建筑减隔震产品专业委员会是行业自律性组织。

主要负责根据国家有关抗震防灾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研究探讨我国抗震防灾工作发展方向、理论和实践等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

密切联系会员及会员单位,收集听取合理化建议,提供给政府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努力为会员及会员单位服务,积极协助会员单位做好抗震防灾工作,在政府和会员单位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宣传、普及抗灾防灾知识,增强全民族的抗震防灾意识;

协助有关单位培训人才,促进抗震防灾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考察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及时提供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组织经验交流,编辑和出版刊物;

组织、开展抗震防灾领域内的科技开发、工程咨询服务和新技术推广等工作;

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完成政府部门和其他团体委托本会办理的有关任务。

3、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年)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已经建成的重大建设工程、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等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建设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

国家对需要抗震设防的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给予必要支持。

国家鼓励、支持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经济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目前,全国各省市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了《防震减灾条例》或《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等文件。

(2)《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2006年)

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向全国发布的防震减灾规划。

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位于地震烈度Ⅵ度及以上地区的城市,全部完成修订或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新建工程全部实现抗震设防。

(3)《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2014年)

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减隔震技术对提升工程抗震水平、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减隔震技术研究和实践成果,有计划,有部署,积极稳妥推广应用。

(4)《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2007年)

通过落实制定农居工程建设规划、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建房抗震管理、加强农村民居实用抗震技术研究开发等工作任务,到2020年,力争使全国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

(5)建筑抗震设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提出了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并提出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测,确保性能符合要求。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2013)规定了屈曲约束支撑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可不进入消能工作状态,当设计时屈曲约束支撑在多遇地震作用时进入消能工作状态时,其极限位移应大于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位移的120%。

同时,消能器的性能检验,应由第三方进行抽样检验。

(6)地方性法律法规_

二、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结构减隔震技术发展概况

地震造成的破坏给人类留下的烙印是深刻的。

建筑结构工程师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建筑物抗震的研究。

建造抗强烈地震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成为建筑工程领域重要的课题。

(1)传统抗震技术

传统抗震强调的是“抗”,采用“延性结构体系”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但容许结构构件(如梁、柱、墙、节点等等)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且具有较大的延性,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映,使结构物“裂而不倒”。

这种体系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也存在很多局限性:

首先,由于结构物的承重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对某些重要的结构物是不容许的,如纪念性建筑、装饰昂贵的现代化建筑、原子能发电站等;

其次,对于一般性建筑,当遭遇超过

设防烈度地震时,由于主体结构已发生严重非弹性变形,在地震后难以修复或在强地震中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其破坏程度难以控制;

再次,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结构的断面和配筋都相应增大,造成经济的“浪费”。

(2)减震技术

振动控制技术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应用于机械行业,之后又广泛应用于航天与运输工程中,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则较晚。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Yao和日本学者Kobroi提出结构控制概念以来,以减震技术、隔震技术为代表的结构控制技术在抗震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迅猛的发展。

在减震结构体系中,减震装置的目的在于减小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及其他外因引起的机构振动。

减震装置通常作为结构的非结构构件或耗能元件,不参与结构主要承力。

而当发生地震时,减震装置通常先于结构进入耗能工作状态,首先消耗输入结构体系的大量地震能量,不但减小了结构的位移也有效保护了主体结构,使其不受或少受损伤或破坏。

减震结构具有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

耗能减震技术产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速度相关性,如粘弹性阻尼器;

二是位移相关性,如金属屈服型阻尼器;

三是调谐吸震型,如调谐质量阻尼器或调谐液体阻尼器。

其中,以金属屈服型最为经济可靠,其发挥作用仅与结构位移相关,而速度相关型阻尼器需要结构振动达到一定速率才能提供阻尼力和刚度。

另外,金属屈服型耗能减震产品成本较低,在结构周期内基本不需要维护,震后可根据损伤情况进行更换,而粘滞阻尼器需要定期维护更换,耐久性较差,成本也相对较高。

金属屈服型耗能减震产品主要有屈曲约束支撑、屈曲约束墙、金属消能器等。

(3)隔震技术

隔震技术是通过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来隔离或减少地震地面运动的振动能量向上部的输入,从而保证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和使用功能。

隔震层一般由隔震支座和阻尼器构成,隔震支座构成了一个柔软的水平弹簧,能够支撑建筑重量,减少上部的结构层间变形,且具有适当的弹性恢复力,提供较低的水平刚度,调整整体结构的周期;

阻尼器能够吸收部分地震输入的能量,进而降低隔震层的位移量。

根据隔震装置的不同,隔震技术可分为橡胶支座隔震、滑动摩擦隔震、支撑式摆动隔震等。

20世纪60年代,随着叠层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以及各种阻尼器的研发成功,橡胶支座隔震已逐步发展成为隔震技术的主流。

2、屈曲约束支撑发展概况

屈曲约束支撑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有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后在美、日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工程应用。

屈曲约束支撑技术在国际上是性价比最高的减震技术手段之一,不仅可以用于新建结构,而且还可以用于已有结构的抗震加固和改造。

例如,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和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以后,都大量选用了屈曲约束支撑来进行建筑的抗震修复改造。

我国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始于2003年。

从金属减震行业的发展历程来说,在2008年之前,国内结构界对之了解甚少,工程应用也凤毛麟角,且金属减震产品主要采用进口方式获得,价格昂贵,周期漫长,严重影响了金属减震技术的推广。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中国的建筑减震意识日渐增强,国产化的屈曲约束支撑也取得了第一个重点工程的应用——上海世博中心项目,从此大大促进了金属减震技术应用的进程。

截至2013年底,屈曲约束支撑已有200多项工程应用,涉及数千亿的工程项目。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结构设计遇到各式各样的挑战,屈曲约束支撑技术的应用不断为减震实业攻坚克难,化解了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