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汪露薪酬体系设计期末考试作业文档格式.doc
《46汪露薪酬体系设计期末考试作业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6汪露薪酬体系设计期末考试作业文档格式.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持续发展,增长方式转变"
这正好和我考研现在的<
西方经济学>
有很大的关系,盲目的经济增长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需要的财富也不需要以换取子孙后代的资源为代价,虽然现在我国的GDP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去思考:
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
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筹。
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
土地资源又没了几顷?
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几条?
从社会角度看,GDP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算在国民财富之中,从环境角度看,它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不去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从经济角度看,它只记录看得见的、可以价格化的劳务,其他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却被摒除在外.我觉得是时候为中国找一条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了,我主要是从上课期间老师所提供的那些方面的点一一详细的解读,其中既包括现在存在的问题也包括可行的应对措施。
前言
追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潮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世界发展和进步。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增多、酸雨面积加大、淡水资源减少、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现,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
痛定思痛,国际社会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世纪之交,联合国制定了千年发展计划,旨在消除贫困,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2002年,又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环境与发展事业的主张。
近年来,资源、环境问题尤其引起各国重视。
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相继提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目标。
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将有力地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进步,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20多年来,单位GDP能耗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改善。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相对滞后,迫切要求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科学发展观
为了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落实这一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实行新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提高质量效益,促进平衡发展,关注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是立足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国内市场需求的前景十分广阔。
我们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一步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立足国内解决能源资源问题。
同时,优化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以及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鼓励合理消费,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
二是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目前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
我们将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实行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政策,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还将统筹区域发展,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状况,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优化空间结构,努力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
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正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我们将进一步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继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
目前,我们正在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装备制造业工程,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档数控机床、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大型飞机、载人航天、新型医药、大型油气田勘查开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以及清洁能源、高速铁路、大型船舶等。
欢迎国外科技界、企业家和有关方面采取多种形式与中方合作。
四是解决好民生问题。
我们将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继续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突出加强义务教育,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大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中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任务,确定了今后几年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的具体目标。
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这体现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也表明了我们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以及1000家重点耗能企业,推进节能工作,并实施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机动车节油、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
继续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燃煤电厂脱硫等重点环保工程,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
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到2010年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以上,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落后炼钢产能5500万吨,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为此,我们将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健全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水、电、石油、天然气等价格关系,实行差别电价和阶梯水价,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排污收费制度,逐步推广排污交易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
我们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行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科技进步、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制度,优化税种结构和税率标准,健全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引导各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改革增值税,完善资源税,改进出口退税,适时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促进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按照节约环保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完善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条件,健全项目、规划和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能源、资源消耗审核制度,推行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从建设、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我们将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坚决制裁各类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目前,中国在国土、能源、水资源、森林以及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方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我们将强化执法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力度,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切实进入法治轨道。
我们将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落实政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职责,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转变增长方式真正成为各类市场主体的自觉行动。
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加节约环保投入,执行国家法规、标准,履行社会责任。
倡导节约文明,弘扬环保文化,鼓励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良好氛围。
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方针。
去年,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GDP增长10.7%,城镇新增就业1100多万人,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可以相信,今后一个时期,这种好的发展势头可以继续保持下去。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不仅能够为本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而且可以为世界人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为全球经济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样,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节能环保力度,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我们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优化发展进出口贸易,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欢迎各国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鼓励外商投资于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经济发展,以及相关产品、设备和服务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事业。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履行环境保护的国际义务,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相互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大家应当共同努力,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合理流动,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
我们呼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大资金、技术、管理等援助力度,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性和区域性资源环境问题,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不断改善全球环境。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国内外的评价总体上说相当高,但说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看法就大不相同,经常听到的说法是“粗放”与“低效”,如此等等。
“粗放”与“低效”的确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但并非它的全貌。
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要有全面、客观、无偏见的认识。
对此,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具有国际范围内少有的要素组合优势。
首先是市场广大和劳动力丰富。
除此之外,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节俭、勤奋、守纪律等优良传统,特别是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都是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条件。
国际上,具备上述某一两种要素的经济体较多,但同时具备这些要素的经济体却很少。
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要素组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
二是改革开放使上述要素组合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要素禀赋接近的国家之间存在发展鸿沟。
问题是仅仅拥有某些要素,并不必然具有竞争优势。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资源丰裕地区“捧着金碗讨饭吃”、资源贫乏地区增长成绩斐然的事例。
关键是要有将要素很好组合和利用起来的制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创造这样一种制度。
同样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同样的生产要素,改革前后可以全然不同。
开放的直接作用是促进要素流动,在国家范围,可以引入我们过去缺少的资金、技术、供应链、营销渠道等要素,使要素组合更加多样化和有效率。
三是由于存在着体制和效率上的“二元结构”,“低成本竞争”仍然不足以概括中国经济的全貌。
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主要是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非国有企业和改制成功的国有企业为主的领域。
而在行政性垄断严重的领域,国有企业集中而又未得到实质性改造的领域,低成本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成为劣势。
在经济的这部分,“粗放”、“低效”的问题不仅存在,而且相当突出。
四是随着中国人均收入和要素成本的上升,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受到削弱,需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提高,随着科学发展观实施,被低估的要素价格的校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加等,都对低成本竞争优势形成挑战。
当然,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不可能在一个早上消失,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