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doc文档格式.docx
《最新《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doc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
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⑴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⑤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⑴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⑵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四、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掌握教师的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教师的职业素养:
⑴、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素养);
⑵、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广博的学科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丰富的实践知识;
⑶、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⑷、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
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⑴教师方面应该做到: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⑵学生方面应该做到: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老师。
⑶环境方面: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②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这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
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19xx壬寅学制(未实行)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xx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xx壬子癸丑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xx壬戌学制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0xx战略目标:
“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全国行列)
3、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六、了解课程的类型,理解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含义,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课程的类型
⑴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⑵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⑶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⑸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型课程⑹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课程计划: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3、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4、教材:
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5、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⑴改革课程功能,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⑵改革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⑶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⑷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⑸改变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⑹改革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七、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⑴、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⑷、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⑴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⑵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文法。
⑶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⑷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⑸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4、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⑴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⑵课程性质和特点;
⑶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⑷学生年龄特征;
⑸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⑹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八、掌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的类型及功能。
1、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2、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
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道乐顿制,特朗普制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常用方式:
平时考查、考试)。
4、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按教学评价的作用: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终)结性评价;
按评价采用的标准: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
按评价主体:
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5、教学评价的功能(作用):
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方向;
检验教学效果。
九、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德育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②疏导原则;
③因材施教原则;
④知行统一原则;
⑤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⑥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⑦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⑧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⑨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常用的德育方法:
①说服教育法;
②榜样示范法;
③陶冶教育法;
④实际锻炼法;
⑤品德修养指导法;
⑥品德评价法;
⑦角色扮演法;
⑧合作学习法。
4、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①德育目标;
②德育内容;
③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十、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教育心理学部分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xxxx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xxxx《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xx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xx~19xx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以后)布鲁纳
二、了解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并运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并促进教学。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①、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