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646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文档格式.doc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文档格式.doc

第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2010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往年校园招聘的主角外企减少了一成,并且外企们纷纷缩减了招聘计划和预算。

据某招聘网站的数据表明,09年外企招聘企业减少了10%--15%。

一些知名外企更是冻结了招聘计划,不再招人。

(二)、2010年大学生就业前途光明

1、2010年经济进一步复苏将加大劳动力需求

(1)、外部经济环境比2009年明显改善。

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衰退将宣告结束开始回升,IMF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世界经济将增长2.0%。

伴随世界经济的增长,则可能形成国际市场需求的报复性反弹,拉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反弹。

(2)、我国经济结构已获得初步调整。

经过2009年的结构调整,失调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表现在:

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将对一系列产业产生拉动作用;

房价得到有效抑制;

农业连续六年获得丰收改善了消费者的支出预期,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

 

(3)、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 

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

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8月份的88.0,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

企业家信心指数从去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三季度120.1,也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且加速势头十分明显。

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述因素决定了2010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复苏,GDP增速将继续有所加快,带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2、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

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

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

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

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并把握这些就业机会。

尽管此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才市场纷纷涌起“职场萧条”之说,然而还是有多家外企如往常般早早地启动了2010年的校园招聘计划。

例如2009年11月18日首场针对2010年应届毕业生的外企综合招聘会——中智“外企进名校”招聘会,这是近两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外企招聘会。

1200个岗位吸引了10000多名各校毕业生参加。

据悉,经过了去年的最低谷,今年外企的招聘意愿触底反弹,特别是研发类外企尤为明显,那些能为企业节省大量培训成本的毕业生,最为吃香。

而来自中智的调研数据则显示,沪上外企2010年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人数较去年增长达15%-20%。

参加此次招聘会的120余家外企涉及了零售、IT、制造、汽车、奢侈品等多个行业,涉及金融、财务、软件工程师、销售等类型。

由此可见,经济回暖之下对于技术型人员的需求提升,外企在中国市场比重值的增加,促使了这拨“招兵买马”的力度加大。

由此,可以乐观地预期,2010年大学生就业仍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大学生们切忌只看到严峻的现状和残酷的竞争,完全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二、今年来我省实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确保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90%以上。

拓宽高校毕业生五大就业渠道。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政府投资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

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要招聘高校毕业生;

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

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二是大力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城市社区建设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养老服务等岗位,及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

三是积极鼓励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对招用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

四是促进骨干企业及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要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

引导困难企业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

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

五是实施“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统筹安排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吸引更广区域、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招聘需求资源;

适当增加工程硕士及重点学科、重点领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鼓励高校毕业生继续深造。

第二部分: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心理障碍

(1)急功近利。

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

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

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

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

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他人。

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过于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

大学生缺乏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

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3)情绪波动。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

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

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

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

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

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

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

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二、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

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三、缺乏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部分的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

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

17.6%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

中国毕业生网全球职业规划师及高级职业咨询顾问等职业咨询专家均认为,处在不同时期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个人也需要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行为风格是否能够满足行业和企业的这种需求;

反之,也要考虑行业和企业是否满足个人目标。

个人和职业的契合度越高,职业生涯越有可能取得极大的发展和良好业绩。

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找工作前接受一些明确的就业指导,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与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四、大学生就业后流失率过高

一年内流失率达3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50%。

日前,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在总结今年以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开展情况时给出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短缺,这种奇怪的现象曾困扰着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症结究竟何在?

(1)、缺乏闯劲 

眼高手低怕困难。

一些城市举办的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当地的高校毕业生应聘的热情不足,成功率较低。

分析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高校毕业生一心想到“大城市”、“知名企业”、“高工资行业”、“父母看重的地方及单位”工作,不愿在本地就业,对基层工作岗位及民营企业就业关注度不高;

二是感觉薪资待遇达不到预期要求;

三是遇到阻力和困难时就“知难而退”,缺乏试一试、闯一闯的精神,择业观念亟待转变。

(2)、缺乏经验 

“有经验”者仍是单位的“宠儿”。

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有一年至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不仅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甚至连办公室文秘、出纳等工种也要求有工作经验。

“有经验”的求职者成为招聘会的“宠儿”,一些应届毕业生连简历也投递困难。

“工作经验”已成了高校毕业生难以跨越的门槛,加大了应届毕业生求职困难。

(3)、缺乏认识 

就业后一年流失率达30%。

缺乏对企业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导致心态浮躁。

一些应届毕业生工作定位模糊,既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也没有坚定的求职目标。

而这种认知缺失,直接导致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浮躁心态,且往往表现为两种极端:

要不就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于招聘单位要求过高,动不动就跳槽;

要不就是过分自卑,摆出一副“只要你肯录用我,我就什么都肯做”的态度。

这种浮躁心态使得毕业半年内成为大学生们流动最大、最不稳定的时期。

调查统计发现,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达30%,两年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