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061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83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课题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难点

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口算的正确率。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口算】34+832-103+761-60

42-2015+3060+488-80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

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坐船问题的情景图。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1。

(2)分组探讨解决“二

(1)班和二

(2)班和乘能否坐下,二(3)班和二(4)班能否坐下”。

师:

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

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小结】算法1、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

算法2、可以依照笔算的方法,从低位算起。

鼓励学生用多种思考方法

【典型例题】

(3)学习例2。

(4)分组探讨解决“二

(1)班和二

(2)班上船后还能上几人,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小结】归纳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步骤:

要把加上或减去的两位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3.揭示课题

师:

现在观察今天研究的这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名汇报,板书课题: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口算:

【提高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3=6774-()=2857-()=18()-46=38

2.被减数是64,减数是47,差是多少?

3.一个数加上13等于98,这个数是多少?

4.一个数减去36等于34,这个数是多少?

【拓展练习】

1.把3、6、9、12、15、18、21、24、27填在方格里,每行相加的和都是45。

2.

课后反思

 

课题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学会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教学难点:

理解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口算】53+685-567+972-6

20+40+300900-700+80900-200-300100+400+50

【解答题】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笔算:

35+63=28+57=79-56+93-66=

3.回顾列坚式时要注意的问题。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3和例4放大图,讲述学校学生回收矿泉水瓶再次利用的事迹。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

你能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师:

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题目,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有什么不同?

(指名汇报:

学的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板书课题: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小结】列竖式要注意的问题:

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笔算加法,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笔算减法,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一。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用坚式计算:

【提高练习】

【拓展练习】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

2.

课后反思

 

课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估算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估算。

2.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估算。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复习近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出示例5放大图,回顾学校学生回收矿泉水瓶再次利用的情况。

2.自主探索,探索新知

(1)根据统计表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

从这个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①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的估计过程)

【小结】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②如果500个送一次给回收站,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送一次?

(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③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估算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取整十或整百的方法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

2.

【提高练习】

1.

2.写出两个数之间的整千数。

1005>()>9982889<()<30607010>()>6997

【拓展练习】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课后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

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

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

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

  完成第103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 们互相评价。

 二、基本训练。

 

  1.练习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

(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2.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

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

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习总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还存在问题吗?

课后反思

 

课题

毫米的认识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测量,理解1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个性化修改

1米=100厘米

测量方法:

1、0刻线开始,指到几长度就是几厘米,或者米。

1、非零刻线开始,末端数字—起始数字=长度

 

硬币、磁卡、钥匙、玻璃、电话卡等的厚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1毫米的概念,并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

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准备

课件、长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

2、请同学们说一说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

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请同学们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三、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

宽:

厚: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的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

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

毫米的认识)

学生举例说说1毫米到底有多大,形成表象。

理解毫米的具体概念。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长度相等)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老师板书:

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那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

(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电脑演示:

自动铅笔,签字笔标签0.5mm,0.7mm等,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或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

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4、巩固练习

5、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课题

分米的认识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1、1米=100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