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完整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137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9.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完整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完整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完整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完整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完整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完整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完整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完整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完整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

实验5平均差误法测长度的差别阈限……………………………………………………26

实验6信号检测论——有无法……………………………………………………28

实验7信号检测论——评价法……………………………………………………32

实验8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35

实验9简单、选择与辨别反应时……………………………………………………40

实验10表象的心理旋转……………………………………………………45

实验11不同材料的学习迁移…………………………………………………………47

实验12交叉迁移…………………………………………………………………49

实验13短时记忆的编码——减法反应时………………………………………………52

实验14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54

实验15Stroop效应…………………………………………………………56

实验16长时记忆……………………………………………………57

实验17空间位置和数字记忆广度………………………………………………59

实验18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62

实验19动觉后效……………………………………………………65

实验20单双眼的视深度知觉……………………………………………………67

实验21 时间知觉的训练……………………………………………………69

实验22时间知觉与感觉道……………………………………………………72

实验23时间知觉与Zeigarnik效应……………………………………………………75

实验24正反比率与概念形成……………………………………………………78

实验25空间概念形成……………………………………………………80

实验26学习曲线……………………………………………………83

实验27划消实验与任务难度……………………………………………………85

实验28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88

实验29情绪与皮肤电……………………………………………………91

实验30水平——垂直错觉……………………………………………………94

如何撰写实验报告

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导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

标题要把研究问题最重要的特点用最简单的词句说清楚。

有时字数太少了不容易看懂,可以在正标题外再加一副标题。

如果是因素性实验,最好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标题一般在20字以内。

作者的姓名应包括对实验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并以贡献的大小排列顺序。

作者所在单位应写明单位的正式名称和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摘要是关于实验报告的总结,应对研究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和结论作一简短的叙述。

应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被试的特点,实验设计,所用实验仪器和主要的发现,以及统计考验的显著水平。

不必要的细节应尽量从略。

因为摘要是放在文章最前面的,所以它提供的信息应使读者了解本研究的最主要方面,以便决定是否继续阅读该实验报告。

一般字数不超过200字。

关键词包括本实验中所用的重要概念和仪器,所要测量的心理量等术语,以方便读者检索。

一般为3~5个。

导言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所研究的领域,回顾和本研究最有关系的前人研究的成果,过去研究中的矛盾、遗漏以及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拟检验的假设和预期的成果。

方法主要包括被试、仪器、材料和程序。

(1)被试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数目,以及被试如何取样,如何分派到各处理组,是否给予报酬等。

如用动物被试,则需要说明动物的种属、品系和如何饲养的,以前是否做过实验,做过什么实验等。

(2)实验仪器及材料,如系实验室中常用的标准仪器,需要说明生产的厂家、型号;

如为定制的仪器,则需仔细说明其物理性能,刺激如何呈现,反应如何记录,最好能附有仪器照片或示意图。

此外实验室的物质条件也要详细说明。

实验所用的材料也要一一列出,并注明其来源,如使用的量表或问卷是自编、翻译还是修订的,等等。

(3)程序包括做实验的步骤、自变量的确定和如何变化,因变量的指标和如何测量,以及这两种变量的操作定义。

所用的是什么实验设计,各种处理的条件,额外变量如何控制,指示语和给指示语的方式,实验次数,各次实验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业的标准,数据的收集等。

总之,写程序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方面可使读者判断根据所说的程序和实验结果能否得出作者的结论;

另一方面可使读者按原来程序重做这个实验来检验其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要如实地以描述和数量的形式把主要实验结果呈现出来。

但结果只要陈述事实,不要解释实验结果,更不要夹叙夹议,以免使读者分不清哪些是实验结果,哪些是作者的意见。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可放在“讨论”一节中再说。

实验的原始记录不要放在结果中,如有必要可放在文章的附录中。

实验结果必须将原始材料整理后用图或表格呈现出来。

画出图表为的是让读者一目了然,表格要分类列出,切忌把所有的结果都填在一张大表中,让读者从表中寻找所要查看的数据,各处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要列出来。

统计考验的结果,如用t考验在文章中可写成“实验组的作业明显地高于控制组的作业,t(28)=6.80;

P<

0.01,单侧考验。

”“如用F考验,可写作F(2,80)=12.60;

0.01。

讨论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说明结果支持还是不支持要检验的假设。

可将结果与前人有关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今后如何改进的地方,从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什么新的问题等。

结论要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客观地说明本实验证实或否定了什么问题。

用简洁、概括、客观、准确的语句反映整个实验的结果。

一般是以条文的形式列出,让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应把文章中引用过的文献都列出来。

每篇文献应与文章中引用的地方相对应。

对应的方法可以按文章中引用的顺序,用[1]、[2]、……等数字注明,文献也用[1]、[2]、……数字排列顺序。

如果在文章后面又引用前面已引用过的文献,原来用[2]注明,后面还可用[2]注明。

另一种对应的方式就是在文章引用文献的地方后面,在括号内注明作者的姓名和出版年代等。

这样,参考文献就要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或者笔划顺序排列。

如果同一作者在同一年代发表的不同文章都被引用,则可在年代处加下标a,b…。

在文献中也必须要注明相应的下标。

初学者在写实验报告时,常常会感到这些要求很概括,自己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本书特意在这一小节的后面附了一篇范文供初学者参考(附录一),此外初学者还可以多去参阅已发表的科研论文,学习和揣摸别人是如何写科研实验报告的,然后自己多加练习,逐渐把实验报告写得清楚、确切、并重点突出。

经过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的练习后,请学生对以下两份初学者的实验报告(附录二)给与评价,针对每个部分作一个评价,写一份评价报告。

附录一:

实验报告范例

品德语词的内隐记忆发展研究初探

高湘萍徐媛李冰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上海,200234)

摘要

实验采用内隐记忆加工分离(再认型)程序设计,考察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年龄组被试对道德词、不道德词、中性词三类语词的内隐与外显记忆成绩,结果发现:

对不道德的记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特征;

中学生确实处于道德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或者转折阶段;

道德认知的内隐研究应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

道德认知内隐特征发展阶段

1前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S.Freud在构筑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时设想,人类的生物性本能由于公开、直接的宣泄违背社会道德伦理准则,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被强制地排斥于意识以外,受以道德卫士自居的“超我”的监视和压制[1]。

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前提,我们可以设置本我和超我构成了人类道德体系的两极,本我和超我的冲突造成了人类社会行为的复杂表现。

Freud的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深层动机提供了视角。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证明手段和可靠的实验证据,长久以来,精神分析没能摆脱主流心理学家的质疑和排斥[2]。

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研究是在J.Piaget的开创性工作基础上形成的。

品德心理研究者通常认为,道德认识是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只有在恰当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道德判断推理的引导下,道德情感才能被导向合乎道德的方向,才会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

因此,对道德认识的研究成为品德心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

关于道德认识、令心理学家和德育工作者始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成人和外界的道德规范经由怎样的过程及如何转变为儿童内在的、自发的道德准则。

20世纪20年代末,Piaget首先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对规则、行为责任、公正、惩罚等问题的看法,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历程[4]。

50年代,L.Kohlberg设计了道德两难故事,用以推测青少年道德思维的内在结构[5]。

80年代起,我国心理学家也对儿童的行为责任判断、公正观念、惩罚观念的发展进行了大样本检验,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6]。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这些研究都继承了Piaget构筑的理论框架体系。

由于受研究方法的局限,虽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发现了大量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发展不同步的现象,却难以通过实证途径揭示道德观念内化过程中发生的深层冲突。

20世纪70年代,E.K.Warrington和L.Weiskrantz用间接测量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遗忘症患者的记忆能力,拉开了实验研究无意识记忆现象的序幕[7]。

短短30年,心理学家不仅出示了大量证据证明在我们的注意焦点以外的确还存在一种难以直接知觉的记忆能力,而且随着研究方法本身的进步,研究课题迅速拓展到无意识认知活动的广泛领域[8][9],使我们以实验手段揭示人类行为的深层动机成为可能。

本研究尝试用过程分离再认测验的实验程序[10],比较不同年龄被试在识记与品德有关语词时意识记忆容量和无意识记忆容量的差异,初步验证道德观念在意识认知领域与无意识认知领域的差异,并把实验结果与传统品德心理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2方法

2.1被试

三个年龄段被试共132个人参加了实验,小学组(9-10岁)61人,随机分成预备实验组20人,包含测验组21人,排除测验组20人。

中学组(12-13岁)39人,其中包含测验组19人,排除测验组20人。

大学组(19-20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保健养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