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131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

  一、了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阶段特点

我国未成年人常见的不良行为,主要是打架、旷课、离家出走、酗酒、吸烟、不良交友、轻微违法犯罪等。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实际上是一些不良习惯从轻到重的不断强化过程。

如果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就能有效地加以遏制,不使其向不良行为方面发展,就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目的。

我国学者对于未成年人的行为问题也有很多分类研究。

如把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

专家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的类型也不同:

  儿童期(6-11岁),过失型问题行为最多,占77.5%,主要表现为:

违反纪律或一般的行为规范,如打架骂人、恶作剧、说谎、逃课等,这些行为多带有偶发性、情境性和盲目性。

其他依次为品德不良型占12.9%,压抑型占6.4%,攻击型占3.2%;

  少年期(12-14岁)品德不良型占第一位,为38%,主要表现为:

违反纪律道德规范,如偷盗、欺骗、斗殴、浪荡等,具有经常性、倾向性和有意性,还可能有集团性。

其次是过失型占27.5%,攻击型占27.2%。

(主要表现为:

对特定的对象采取对抗、报复和迁怒等行为,一般带有公开性和发泄性。

这种类型基本属于或深或浅的情绪性格问题),压抑型占7.3%;

  青年初期(15-17岁)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继续增多,占48.4%,其次是压抑型,占27.2%。

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和学校活动逃避或退缩,悲观消沉,一般带有隐蔽性和持续性。

这是属于比较深刻的情绪性格问题。

攻击型占13.8%,过失型占10.6%。

  青年期(18岁以后)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继续增多,占64.2%,过失型和压抑型并列第二,各占14.3%,攻击型占7.2%。

  这些研究、分析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工作提供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据。

上述可见,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品德不良型问题呈上升趋势,而品德不良则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上述类型分析中,12-14岁是攻击行为的高发期,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有关研究认为:

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

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年龄越小,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

而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的人。

据报道,在北方某大城市的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校外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呈现阶段性。

特别是个体行为的发展还存在着所谓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在某一阶段中,某一特定的行为最容易形成,在这一阶段以前或错过了这一时期以后就比较难以形成。

可以说,在校未成年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关键期”。

因此,学校的预防犯罪工作,应掌握未成年人个体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抓住未成年人成长的各个阶段的有利时机,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习惯,预防和减少不良行为。

  二、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厌学,是指学生厌恶学习或学业的心理。

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

可以说,厌学是所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旷课等不良行为只是厌学心理的外在表现。

以学习为主的未成年人的严重厌学后患无穷,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厌学心态是一种消极的学业和学习价值观的表现。

厌学的原因很多,如学习困难、课业负担重、家长期望过高等,但主要的是由错误的学业和学习认识如“读书无用”、“学而无望”等所致。

由此,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解决学习动机问题。

虽然这个话题对于学校来说是老生常谈,但是,如果不能解决厌学背后的“价值观”的问题,单纯的说教在如此残酷的升学竞争面前,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很多学校的教师公开地宣传“上高中就是为了上大学”。

这些极现实的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负担和学业压力就太大了。

他们的前途只有一个--上大学,所以,当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预感到升高中无希望、上大学不可能时,就会泄气,认为前途渺茫,对学习也就没有兴趣了。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硬着头皮上课、补课、考试、排名次,学习真成了无边的苦海。

他们的厌学是很自然的了。

一些学生的厌学达到一定的程度,为逃避学校的学习生活,轻则旷课逃学,重则中途离开学校,也就是辍学。

厌学不仅导致学业失败而且还会造成学生无心上学,不求上进的消极心态,并将持续影响一生。

学校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要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加以突破,把学生培养成多方面的人才。

  三、注意未成年人的同伴关系,防止他们不良交友

一般地说,进入初中以后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的“自我意识”、“成人感”都有所强化,他们和同学可以有说不完的话,但对父母或老师却感到无话可说。

他们更乐于和同龄人交往,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而交往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

有调查表明,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交友愿望最强和交友最多的时期。

对于中学生,同学和同龄伙伴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成人对他们的影响。

一份问卷调查表明:

当初中生受委屈时,有46%的学生习惯于闷在心里;

38%的学生爱告诉好朋友,而愿意告诉父母、教师的只占6%-13%(年级不同有区别)。

  进入初中阶段的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批判性和独立性在不断增强,但由于他们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对事物的概括和判断往往有很大局限性,容易出现主观性、片面性和极端化。

在这个时候是什么思想主导他,什么人对他产生影响,就决定了他的行为偏向哪里。

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首先依赖的是他的同伴学友,同伴的话对他作用更大些。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同样的环境里,由于价值观念、道德水准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未成年学生一旦选择或认同有不良倾向的个人和群体,他们的个性倾向就会向不良倾向发展,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这也就是所谓的“近墨者黑”。

学校的重要责任就是要防止未成年人的不良交友。

关注未成年人的人际关系情况,应当是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方面,而良好的校风、班风无疑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最好举措。

这是由于未成年学生的同伴关系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发生在学校,特别是他所在的集体中。

良好的班风可以使一个班级有比较持久的、稳定的心理氛围,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应当说,积极、友爱、团结、信任的班风会有助于良好的同伴关系,反之则对未成年人的同伴关系具有不良影响。

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这一时期的特点,帮助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