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常识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9985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救常识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1.学会正确拨打“120”等急救电话。

2.学会人工呼吸、人工胸外心脏挤压、煤气中毒等急救方法。

3.学会对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的初步护理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4.教学重点

1.掌握各种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的初步护理方法。

2.珍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教育。

5.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探究急救电话的打法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1.汶川地震的破坏场面

全体起立,默哀一分钟,为汶川大地震的遇难者。

2.展示图片:

奥运会入场式小林浩与姚明、中国代表团介绍小林浩—最坚强的旗手

(9岁半的林浩来自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9岁的林浩临危不惧,多次冲进废墟营救同学,自己却多处受伤。

“我背出来的人都交给了老师,老师又交给了他们父母”。

说起自己当时救人的一幕,林浩丝毫没有恐惧。

导入:

在这样的大灾面前我们人类是那么脆弱,有近九万人在灾难中丧生。

但,我们人类又是多么坚强。

灾区的很多人们,甚至包括很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学生都是通过自救和互救的方式从死神的手中拉回了何止十倍于九万的生命。

因此,在危急时刻拥有必要的急救常识就意味着拥有了生的希望。

 

教师设疑

1.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危急时刻呢?

2.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首先应怎样做?

3.打电话应该打给谁?

注意什么问题?

观看图片,深入情景

默哀

学生发言交流:

各种危急时刻如溺水、触电、煤气中毒、创伤出血、骨折、中暑、突然昏迷等等。

学生争先回答:

打电话。

情景模拟:

打急救电话的过程

学生盘点收获:

急救电话可以拨打120、110、119等,打电话要说明需急救人的详细地点、姓名、症状。

设计目的:

利用多媒体资源,直观而强烈的展示地震的强破坏力和平凡的人们抢救他人的感动场面,震撼学生的心理,引起思想的共鸣:

我要学习本领,我要帮助他人的人性本善的美好情感。

一个贴近生活的小疑问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体现新课程倡导“立足实际”,以解决现实情景中的真实问题为目标的探究过程。

教与学的方法:

教师设疑,学生模拟探究。

二、煤气中毒的急救

资料探究:

(视频演示)

中国骄傲——袁媛

2004年的初冬,深圳因为寒流的到来显得格外的冷,有着一双圆圆大眼睛的袁媛,还沉浸在几天前7岁生日的欢乐中。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夜晚,在自己的家里,她却偶然看到了她生命中最可怕的一幕:

平时宠爱和保护她的父母亲,这时却双双昏死在小小的浴室里,生死攸关。

此时的浴室里,弥漫着浓浓的无形的杀手,夹杂着水蒸气向幼小的孩子袭来。

此时,这双的眼睛里充满的是惊恐。

煤气悄悄蔓延,危险逼近了孩子,一家人的命运悬在一线之间……在这紧急关头,7岁的小袁媛正确判断并做出了惊人的举动:

她果断地开大浴室门,借助衣架捅开高高的窗户,又迅速关上煤气开关,跑到客厅拨出了110、120求救电话,简洁准确的自报位置,使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现场,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

袁媛以7岁的幼小年龄,被评为“2005年中国骄傲——十大人物之一”,成为中国的骄傲。

教师质疑:

1.什么是煤气中毒?

2.遇到煤气中毒时,小袁媛是如何应急的?

3.小袁媛为什么被评为中国骄傲?

4.如何进入煤气中毒的房间更安全?

1.观看视频,注意细节

2.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探究

3.表达与交流,达成共识

盘点收获:

煤气中毒的急救

为了不使学生对相对固定的学习方式形成疲劳,改变学习的方式,通过现代化多媒体的呈现,以资料分析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新奇的、容易接受的、印象深刻的学习新知的过程。

中国骄傲的资料分析,给学生讲述的不仅是个故事,也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过程。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让学生懂得用知识去抢救生命,增强情感的体验。

教与学的方式:

1.教师改变教材的学习模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提供多媒体资源,通过诱思探究的方式,设计有效有趣,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

2.学生资料分析的过程,也是学习探究的过程。

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表达,也是进行情感教育升华过程。

三、人工呼吸与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创设新的情景:

假如在我们美丽的烟台海边有一位外地游客溺水昏迷,呼吸与心跳停止,正好你经过,你想帮助他吗?

设疑:

1.首先应该干什么?

2.在人工呼吸前要做什么?

3.怎么进行人工呼吸?

4.人工呼吸的次数为多少?

5.怎么证明人工呼吸有效?

多媒体课件演示:

1.呼吸运动过程

2.人工呼吸的视频资料

质疑:

心跳同时停止是否有方法抢救?

1.怎样进行心脏复苏?

2.怎样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3.人工胸外心脏挤压的频率是多少?

4.怎样证明抢救有效?

检测:

学生的自学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强调:

竞赛是紧张的,真实的急救室将更紧张,医学证明:

大脑中止供血和氧4分钟,脑细胞将几乎全部死亡,而且将永远无法恢复。

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急诊室医生,还需要努力学习精湛的医术,我们课本讲述的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自主学习教材:

1.看课本69页自学课本

2.小组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

3.小组合作模拟人工呼吸的过程。

(用橡胶模型)

形成新的疑问:

为什么要这样进行人工呼吸?

依据是什么?

知识回顾:

呼吸运动的过程与原理。

深入了解人工呼吸原理。

1.人工呼吸的方法与原理

2.人工呼吸的频率

3.证明人工呼吸有效的症状

自主探究:

1.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

竞赛:

谁是最合格的急诊室医生

1.小组合作,模拟演示

2.对演示结果进行自评、互评,评出最佳急诊室医生。

1.人工胸外挤压的方法与频率

2.证明抢救有效的症状。

对课本的自学,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模拟合作,解决的是本节课的难点。

自学后,对具体的做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实践,通过亲历亲为,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熟悉方法,陶冶科学情操,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1.教师给学生划定自学的范围,提供人体橡胶模型,给与必要的指导与引导。

2.学生通过自学、实践、质疑、思考、讨论、小组合作等探究的方式,达到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了解。

通过竞赛能模仿急救的紧张情景,让学生领悟救人不但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还要有过硬的本领。

树立远大理想。

四、出血的判断与急救方法

过渡:

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出血,同学们肯定都经历过,你是怎么处理的?

教师总结:

毛细血管出血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1.有没有止不住的出血?

2.如何判断不同血管的出血症状?

3.动脉出血和静脉出血如何处理?

建议:

回顾血管的分类,参考教材来探究释疑。

拓展:

(多媒体演示)

止血带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鼻出血症状及处理方法,手脚出血及处理方法。

自主探究

1.自学教材,对疑问进行研究与梳理。

2.表达与交流,共同提高。

不同类型的出血与处理。

从生活最常见的现象出发出发,让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通过旧知识的回顾,新知识的学习就水到渠成。

1.教师引导学生先解决一个常见的问题,通过知识回顾,给学生自主探究做好准备,形成知识的体系。

学生通过质疑、自学、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深入了解。

小结:

收获时刻

(情感升华)

在现实生活中,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旦夕祸福。

各种各样的危急时刻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边,面对危难,我们需要的是镇定,但我们需要过硬的本领去应对危难。

这就需要我们要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希望你能够像小袁媛一样,在危急时刻,能帮上关键的一忙。

畅谈收获:

1.知识收获

2.能力收获

3.情感收获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要求:

下列作业选做一项

1.通过查阅书籍、上网、上图书馆,了解骨折并探究骨折的处理方法。

2.小组合作,设计一条从学校到医院的最佳路线。

3.列表比较生活中的各种危急现象与急救方法。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