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名词解释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8208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名词解释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名词解释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名词解释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名词解释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名词解释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名词解释docWord格式.docx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名词解释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名词解释doc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名词解释docWord格式.docx

规范幼儿的一日活动常规,增强幼儿体质,做好品德教育工作,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的美感。

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保育工作

  督促生活教师搞好班级卫生,每天做好清洁、消毒、通风工作;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严格执行幼儿的一日活动作息制度,合理地安排好幼儿的一日生活;

整理好室内外的环境布置,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卫生,不能把脏东西放入嘴里,以防止病由口入。

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下铺幼儿学习整理自己的床铺。

  细心呵护幼儿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精心关爱幼儿,特别是年龄小能力稍弱的孩子。

彭若晨、孙佳婧等幼儿体质较弱,易受凉感冒,发烧。

还有肖国振、周泽宇小便次数较多,针对此情况我们将更多给他们关爱,消除他的紧张感。

日常活动中细心关注孩子的精神面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注意幼儿良好睡姿的培养,对幼儿的睡眠情况做好记录。

  积极配合医务室做好幼儿体检、打虫等各项保健工作,使幼儿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2、教育教学工作

  尊重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中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目标结合我们新的建构式课程内容增加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制定好每月、每周、每日教学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合理利用、整合各方资源。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活动中注重对幼儿进行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身

篇二:

幼儿园名词解释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和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学:

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2

  2、观察法:

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P3

  3、实验法:

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P4

  4、个案研究法:

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5、行为研究:

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

P5

  6、学前教育:

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

P6

  7、托儿所:

是指用于专门照顾和培养婴幼儿生活能力的地方,也指公共场所中因父母不在而由受过训练的服务人员临时照顾孩子们的房间或地方。

P7

  8、学前教育的基础性的体现: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成个体早期的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价值,这是学前教育基础性的体现。

P8

  9、公共产品:

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P9

  第二章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0、《母育学校》:

是由夸美纽斯所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的教师。

  11、“恩物”:

是福禄贝尔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了一套供他们使用的活动玩具,称之为“恩物”。

  12、保教结合的原则:

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13、整个教学法:

是指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园课程观点。

他批评当时小学和幼儿园的分科教学法,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

反对实施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第三章学前教育

  14、狭义的教育制度: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5、学前管理体制:

主要指的是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主体的构成、各级行政权力主体之间管理权限的划分制度。

  16、托儿所:

是指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必须贯彻实行以保为主、保教并重的方针,为把儿童培育成体格健壮、品德良好、智力发达的下一代打下基础。

《条例》指出

  17、幼儿园:

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规程》指出

  18、学前班:

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城市,它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意见》指出

  19、“学前全纳教育”:

是一种让有残疾的儿童在限制最小的环境里和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游

  戏和学习的教育模式。

限制最小的环境通常是指分布在城市或农村的区别于特殊学校和幼儿园特殊班级的普通班级。

  第四章学前教育目标

  20、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1、教育方针:

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22、教育目标:

就是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结果。

  第五章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23、发展:

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转折期:

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24、关键期:

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换句话说,它是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25、敏感期:

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敏感期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6、最近发展区:

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也就是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7、注意:

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28、无意注意:

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9、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0、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31、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32、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3、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34、视敏度:

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35、“重听”:

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

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36、眼手协调活动:

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的东西。

  37、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38、想象: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39、无意想象:

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40、有意想象: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1、创造想象: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

  42、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43、语言: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社会想象。

  44、言语:

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

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45、情境性言语:

是指幼儿在独立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结合当时的情境,审察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意义的言语。

  46、情感的感染作用: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这是一种以情动情的现象。

  47、亲子关系:

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括隔代亲人的关系,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

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48、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

  49、性别角色:

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50、个性:

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51、气质:

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52、气质“掩蔽现象”:

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53、性格:

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4、能力:

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55、自尊:

指的是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

  56、依恋: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第六章学前教育中的教师与儿童

  57、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是指幼儿教师在个人的工作中,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培养,其教学品质(技能)和教育素质逐渐成熟的过程。

  58、儿童观:

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

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

它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