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温州市卷Word文件下载.docx
《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温州市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温州市卷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她
,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远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
,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激流勇进,洗刷了百年的污浊;
,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骤,挺起不屈的脊梁;
,灼灼的光华穿透重重阴霾,熔铸了新的辉煌。
A.巍然屹立
B、蒸蒸日上C、激流勇进
D、地大物博
3、古诗词名句默写。
(8分)
(1)所谓伊人,
▲
。
(《诗经﹒蒹葭》)
(2)
▲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共看明月应垂泪,
(白居易《望月有感》)
(4)零落成泥碾作尘,
。
(陆游《卜算子﹒咏梅》)
(5)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
”,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6)在前不久的温州经济高峰论坛上,一位企业家在发言结束时说到:
“转危为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让我们用李白《行路难》中的‘
’来激励自己,勇敢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
4、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3)你就是我的祖国,美丽富饶,
在你的怀抱,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意气风发的少年,
为你奋斗是我的心愿。
二、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2分)
“绿色产业”完美转身
——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
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健康文明、绿色时尚的休闲娱乐方式。
到“天然氧吧”中去,共赴一场森林之约,已经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首选之一。
⑵温州公园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全市森林覆盖率近60%,已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市级森林公园。
森林旅游规划面积达59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
⑶
温州森林公园前身大都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
当初,这些国有林场一方面面临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困局,另一方面却拥有良好的旅游吸引物——森林。
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国有林场开始寻求变革:
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
1990年,全市第一个森林公园——雁荡山森林公园正式挂牌成立。
⑷近年来,温州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不断建设和完善森林旅游设施,使森林旅游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全市森林旅游游客接待量从2000年86万人次,增至2008年的300多万人次,总收入也从2000年的2600多万元,增至2008年的7.1亿元。
从“砍树卖木头”到“种树卖生态”,温州市的国有林场实现了“完美转身”,变成了喜迎四方客的森林公园。
⑸实现“完美转身”后,“
不走寻常路”的温州人为促进森林旅游业迅速崛起,采取了许多创新措施。
首先,精心打造森林旅游品牌,把森林旅游融入大旅游中去。
2007年6月,在永嘉县的龙湾潭举办了温州市第一届森林旅游节。
2008年5月,在苍南县玉苍山举办了温州市第二届森林旅游节,并升格为浙江省首届森林旅游节。
2009年5月,在文成县举办了温州市第三届森林旅游节,规格再次提升,冠名为“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
于是,温州森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举办首届森林旅游节的龙湾潭森林公园,当年游客人数提高了3倍,门票收入是前一年的5倍多,一举成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
⑹不仅如此,市林业部门还组建了温州市森林旅游公司,与10家旅行社共同成立旅游“绿色联盟”。
这样,加强了与市内外旅游业界的联络,实现了优势互补。
⑺与此同时,温州的森林旅游还以“体验、教育、健康”为主题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突破观光旅游的框框,相继开发了森林浴、野外探险、动植物考察、野营漂流、攀岩登高等典型森林旅游产品。
⑻温州市正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开发理念,将生态文化融入森林旅游,把森林旅游成为全市旅游业的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
(根据2009年5月15日《温州日报》有关材料改写)
6、阅读文章,说说第⑷段中加点的“完美转身”具体指什么。
(3分)
7、温州市为促进森林旅游业迅速崛起采取了哪三条具体措施?
阅读⑸—⑺段作出回答。
8、文中第(3)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请你就“温州森林旅游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条发现。
【链接材料】
材料一:
2009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暨第五届浙江山水旅游节举行前夕,38位温州市民远离都市喧嚣来到铜铃山森林公园,并在“游客纪念林”种下了22棵金钱松,为景区增添新绿。
材料二:
雁山云影,瓯水波光。
五月中旬,温州市百名画家来到玉苍山、龙湾潭等森林公园采风、泼墨,将森林公园的美景尽情挥洒于纸上。
(二)(18分)
老
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
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
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
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
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
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
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
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
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
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
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
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
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
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
【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
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
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
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
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
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
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
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
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
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
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
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
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
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
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
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
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
不拆!
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
10、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
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
→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站在老屋门口
11、细读第
(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
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示例】句子:
品析:
“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1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
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
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
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5分)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一)(5分)
《除夜①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
除夕之夜。
15、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2分)
16、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13分)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