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7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87924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7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7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7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7Word文件下载.docx

一、知识梳理

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⑴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⑵客观必然性:

①根本原因:

生产力决定。

生产决定分配;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注意区分: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⑴地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⑵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⑶按劳分配的原因

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⑷作用:

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内涵:

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

包括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

[

③意义: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深化拓展】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⑴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由生产力客观状况决定的,我国目前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的总体状况,是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

⑵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⑶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以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为条件的。

这时,不仅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而且形成了包括生产要素在内的市场体系。

因此,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运行。

发展市场经济,是要使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以追求最佳效益。

只有让不同资源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收入,才能充分调动所有者主体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⑷实践证明: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的劳动热情,实际上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比较

类别

对应形式

是否属于劳动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否[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按劳动要素分配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按信息要素分配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要具体分析

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区别

(1)公有制企业里面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

我国农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2)国家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所得、按个体劳动所得、按劳动力要素所得)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括资本、土地、管理、技术等要素所得)。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①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行机会均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②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主要包括收入税、财产税、社会福利等。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通过多方面的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防止收入过分悬殊。

二、典型例题

1.(xx·

安徽高考)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

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

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

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

A.44000元 26000元   B.36000元 19000元

C.49000元 21000元D.44000元 11000元

【解析】 本题考查收入分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中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有李某的工资、奖金,为36000+8000=44000(元)。

题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包括个人专利转让所得、房租收入,为5000+6000=11000(元)。

【答案】D

【误区导航】

1.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劳动收入和按劳分配收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所体现的所有制形式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按劳分配收入是一种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包括有按劳分配收入、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等,因此不能认为凡是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2.按劳分配意味着每个劳动者付出等量的劳动就会获得等量的报酬

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即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但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各不相同,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益是也有所差别,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各个企业的效益分不开。

所以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职工付出等量的劳动并不一定能获得等量的报酬。

这并未否定按劳分配,只是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有所差别。

考点2效率与公平

1、知识梳理

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重要性:

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4.什么是效率

(1)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提高原因:

①提高效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②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5.效率与公平关系:

①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正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矛盾性: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着矛盾。

6.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反作用于生产。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收入分配方式对公平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不同,劳动能力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必然引起收入分配上的差异,从而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别。

如果这种差别和差距进一步扩大,将会因收入过于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形成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

【特别提醒】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都是目前在我国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有效的分配方式。

【深化拓展】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两者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公平;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第二,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两者又是矛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