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第二章 本体论0809大纲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87513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2第二章 本体论0809大纲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002第二章 本体论0809大纲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002第二章 本体论0809大纲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002第二章 本体论0809大纲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002第二章 本体论0809大纲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2第二章 本体论0809大纲1Word格式.docx

《002第二章 本体论0809大纲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2第二章 本体论0809大纲1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2第二章 本体论0809大纲1Word格式.docx

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

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

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

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

(一)概念。

“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

◎“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

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

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

(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

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

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

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

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ta)physica”,or“following(the)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

◎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

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

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二)历史。

1)古代。

西方哲学起始于问: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

开始形成的回答:

水、气、火等等某种具体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

是实在论的、同时也是还原论的、分析的思路。

◎“分析”一词有狭义与广义、或逻辑与生活两种。

狭义地或逻辑地,分析与综合相对而言,广义或生活的用法等同于研究探讨,包括了辩证地研究、探讨。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方法。

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

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公理化是指通过运用公理方法的研究,建立起由公理表述的理论系统。

其方法主要是:

1)从它的诸多的概念中挑选出一组初始概念,即不加定义的概念,该理论中的其余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即都用初始概念定义,其余为导出概念。

2)从它的一系列命题中挑选出一组公理,即不加证明的命题,而其余的命题,都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

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定理的过程称为一个证明,每一个定理都是经由证明而予以肯定的。

由初始概念、导出概念、公理以及定理构成的演绎体系,称为公理系统。

中学几何。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将“存在”或“是”确立为哲学的对象,他区分了“非存在”和“存在”。

非存在只是变动不居的感觉对象,存在是由思想才能把握的事物不变的共相或本质。

认为理性把握的本质逻辑在先。

确定时间在先回答的是起源问题,而确定逻辑在先则是要回答本质或本原问题。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思路完全不同,我们可在《易传》中看到。

《易经·

系辞下传》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它是实在论、和合论的,是综合的、整体的、肯定变化为真实的思维模式。

◎从巴门尼德开始,西方哲学开始有了从理性认识的角度追问事物存在的本质、共相的基本思路。

苏格拉底的追问,要求达到反映它的本质规定性的一般定义、概念。

认为反映本质的抽象概念才是知识的对象,或哲学的对象。

柏拉图提出理念论,把形而上学这门学问提高一个层次,同时也更加理性而自觉地完成了一般与特殊的二分。

“理念”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却是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

个别事物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

个别事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则可知不可感。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根据、模型和目的。

个别事物只是分有了理念,它才成为某事物。

亚里士多德确立了第一哲学是研究“存在”本身的学问,或关于存在在其最一般最抽象的意义上的本质、关系、规定性、内涵的学问。

亚氏把柏拉图赋予“理念”的重要性都赋予了“实体”的概念。

◎实体(substance与此相对应的是偶性accident)概念为亚里士多德首创,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事物本原的东西,它指“这个”而不指“这类”。

每个事物的实体都是它所特有的东西,不属于任何别的事物。

但是它又高度抽象,“实体”是“是其所是”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

仅指“这个”而不涉及“如此”。

◎实体存在要有四种原因,形式因(桌子的概念)、质料因(如构成桌子的材料)、动力因(比如工匠制造桌子)、目的因(比如桌子的实际用途),它才能够存在。

对其中形式因与质料因关系的论述就是著名的亚氏的“形质论”。

由此也涉及了事物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

质料是具有桌子的潜能,要成为桌子而不成为床需要有桌子的形式去规定质料。

但这还只是桌子形成的内因,桌子要成为现实的存在还需要目的因和动力因作外因。

邬昆如的图如左。

◎这是一个实体存在的原因。

而在整个存在领域,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实体,一般会是更高级别的实体的质料。

比如砖石之于墙,墙之于屋,屋之于宅,宅之于区;

或脏器之于人的肉体,人的肉体之于人的实体,人的个体之于一个民族。

等等。

形成像金字塔一般的现实存在状态。

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而最低的纯质料和纯潜能相当于虚无。

最高的实体可以没有质料,比如最高的神(柏拉图是至善的理念)可以是纯形式和纯现实。

◎2)中世纪。

上帝作为基督教哲学本体论的核心内容的是最高存有,是第一因。

13世纪经院哲学家及神学家圣托马斯·

阿奎纳宣称:

通过对有限的感觉的存在的原因(即可感知的经验存在的原因)的研究认识上帝是形而上学的目的。

他利用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与变化、原因与结果、潜能与现实、可能与必然、以及自然目的论的学说,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第—种证明是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第一推动者”。

第二种证明是从作用因(动力因)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第一原因”。

第三种证明是从可能性和必然性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自身就具有必然性的事物”。

第四种证明是从事物存在的等级出发,推出世界上必然有一个最完善、最美好的存在,它是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完美性的原因。

第五种证明是从世界的秩序出发,推出必然存在有一种最高的理智来指导一切自然事物归向其目的。

这里“第一推动者”、“最初的作用因”、“自身就具有必然性的事物”、“最完善、最美好的存在”、“最高的理智”,就是上帝。

◎3)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

A康德之前。

形而上学的特点在方法上是唯理主义的,即在先验的知识的基础上建设起理论,知识都是从理性而来,而不来自后天的经验。

其形而上学本体论特别表现在对实体的认识上。

◎笛卡尔、霍布斯、洛克等人认为具有长、宽、高的“形体”是独立实体,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只有一种实体,即物质。

二元论的代表是笛卡尔。

认为,除了具有形体的物质“实体”外还有一个“心灵”实体。

前者以广延为属性,后者以思维为属性,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实体,依赖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作为绝对实体的上帝。

◎斯宾诺莎认为思维和广延不是分属于两个实体而是唯一实体的属性。

这唯一的实体是独立存在的“自因”。

作为永恒、无限、以自身为原因的必然的事物基质的实体就叫作上帝或自然。

◎莱布尼茨就他主张单子是许多互相分离互不影响的存在来看是多元论,而就它认为每个单子在自己内部反映着整个宇宙来看又是一元论。

他把实体规定为无限众多的精神性的“单子”,每个单子都是独立自存的“单纯实体”,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象能力,各自反映全宇宙,但是“单子”彼此之间“没有窗户”,它们能协调一致,是由于上帝的“前定和谐”。

◎哲学的本体论一定要通过认识论才能确立起来。

这些本体论多数都有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上帝作为支撑,这是唯理主义的认识前提。

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哲学继承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内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讨论,此时形成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论争执,焦点是人的认识能力有没有可能认识客观真理。

从经验论和感觉论渐渐发展出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休谟认为,灵魂、上帝及世界的本质、因果规律性、必然性这类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知的。

◎西方哲学发展到此时,伴随着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条的置疑,对经验科学知识的推崇,认识论问题尖锐出来。

在哲学上,唯理论与经验论关于知识的真理性的证明问题成了一个焦点。

唯理论的路线是从一般到个别,其弊端是无法形成新知;

经验论的路线是从个别到一般,其弊端是无法证明其所得到的知识的普遍可靠性。

而人的认识的有效性如果得不到证明,哲学关于本体的认识,或本体论就不能确立起来。

◎B康德的“哥白尼式的转变”。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尾处康德留给我们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

“有两件事,我们越是思考就愈会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在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法则。

”这段话,也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康德的哲学研究和贡献,笼统地说,就围绕着认识必然--人头顶上的星空与获得自由--人内心的道德法则展开。

◎康德在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转变”,主要指他提出这样一种新的见解:

认识论的首要问题是考问人是否具有认识的主观能力。

他论证了,在经验知识领域里,人的认识能力完全足够获得既具有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可靠性的知识。

经验提供形成知识的新鲜材料,主体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先验的形式。

知识的普遍可靠性,并不是由是否符合客观对象决定的,而是由人的先天认识能力赋予的。

人获得感性认识,要依赖于人先天就有的“纯形式”,即“时间”和“空间”;

要获得经验性的科学知识,则要依赖人的先天的知性能力,它们是质、量、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等等“纯范畴”。

◎然而超出经验的范围,人就没有相应的合适的主观认识形式了。

但是人的理性具有不会满足于经验领域的认识的特点,它会有不断地超越已经达到的限度的渴求,因而一定会追问超出经验的认识。

比如世界从哪里来?

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没有一个起点?

这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