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641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doc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doc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科学

考生须知:

1.本科目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BCD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

A.冰雪消融B.云开雾散C.燃放烟花D.吹肥皂泡

3.有关地形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的变化全部源自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上,海洋中没有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会使得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

2.42cm、2.43cm、2.42cm、2.44cm、2.6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A.2.42cmB.2.428cmC.2.43cmD.2.47cm

5.下表简明记录了部分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特征类群

果实

种子

A

藻类植物

×

×

×

×

B

蕨类植物

×

×

C

裸子植物

×

D

被子植物

6.下列关于分子运动理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速度也会越快

C.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D.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7.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与论证,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

下列哪一现象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A.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B.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

C.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

D.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

8.下列关于细胞与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细胞结构上看,“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种现象,主要决定于细胞质

B.切开橙子,流出酸甜的橙汁,它来自于细胞中的细胞核

C.蝙蝠是哺乳动物,其最大特征是胎生、哺乳

D.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组织都有保护组织、结缔组织、营养组织和输导组织

9.如图所示,下列关于M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M点的经纬度是20°W,0°

B.M点在东西半球的一条分界线上

C.M点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D.M点位于东半球

10.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冰的“出汗”。

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

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的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面;③“汗”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其正确的是(▲)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③④

11.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的两个视野,从图甲到图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先移动装片,再转动粗准焦螺旋,最后转动物镜转换器

B.先转动物镜转换器,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再转动细准焦螺旋

C.先移动装片,再转动物镜转换器,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

D.先移动装片,再转动物镜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

12.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用仰视读得液体体积为34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用俯视读得液体体积为15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A.大于19mL B.小于19mL C.等于19mL D.无法确定

13.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上

C.观察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或者指针左右摆幅相同时,表明天平已平衡

D.称量时右盘应该放置待称量的物体,左盘放置砝码

14.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相同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图线可知(▲)

A.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的温度比乙液体的温度升高得少

D.甲液体的比热小于乙液体的比热

第14题第15题

15.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三个实心体,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可知(▲)

A.b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B.a物质的密度最大

C.c物质的密度最大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6.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图表示盆地地形B.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更加平缓

C.图中虚线位置表示山谷D.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第16题第17题

17.如上图所示,甲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乙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继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A.水或酒精B.酒精C.煤油D.水

18.小康同学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无论怎么调节都不能把天平调平衡。

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在

左盘中放入0.4克的大米,终于把天平调平衡了。

于是他开始称量物体,当右盘中放入50克的砝

码时,天平刚好平衡,则该物体实际质量是(▲)

A.50.4g B.50g C.49.6g D.49.2g

19.甲乙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由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金属制成的合金(混合前后体积不变)它的密度为(▲)

A.(ρ甲+ρ乙)/2B.ρ甲ρ乙/(ρ甲+ρ乙)

C.2ρ甲ρ乙/(ρ甲+ρ乙)D.无法确定

20.小康用两个相同的热源分别对质量为m1,比热为c1的物质甲和质量为m2、比热为c2的物质乙加热,并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甲、乙两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根据图线情况,作出如下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若m1=m2,则c1c2

C.若c1=c2,则m1c2,则m1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21.2016年11月份,七(5)班小康同学进行了体检。

请你按生活经验,在下列数值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和数值:

小康同学,身高为162____▲体重为50___▲_______

肺活量3200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口腔的温度为37▲

22.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

人体复杂的结构就是受精卵经过一系列变化的结果。

⑴如下图,图中1表示的过程中细胞的▲过程,其结果使得细胞数目___▲___。

图中2表示的是细胞的▲过程,其结果形成_____▲__________

⑵被蚊子叮咬时,人能感觉到并会用手拍打,这是靠▲(填“甲”或“乙”或“丙”)所示的细胞传递信息的。

第22题第23题

23.观察“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

(1)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上,不断发生碰撞和_____▲______。

喜马拉雅山是由于板块之间相互__▲_____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板块之间相互____▲____

(2)如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主要是因为该地正好处于太平洋板块和__▲___的交界处,属于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中的______▲______地震火山带。

(3)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逃生的方法中,可取的有___▲____

A.上课时,高楼层的学生立即躲到课桌下

B.在家里,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面或迅速躲到空间狭小的厕所里

C.迅速拨打119电话报警

D.在街上,紧紧抱住电线杆

24.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当我们学习物质的特性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进而通过认真思考与推理得到科学结论。

⑴小德同学向装有50mL水的量筒中注入50mL的酒精,当水与酒精充分混合后,混合液体的总体积▲100mL(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对此结果的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出:

分子之间存在着▲。

⑵如图所示,在甲、乙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大小相等的水和酒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到酒精先消失,该实验说明蒸发的快慢与▲有关。

最后水和酒精都会从玻璃表面消失,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现象的实质是由于▲。

25.小程同学用下图的实验装置探究某种物质在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下表的实验记录。

下表是研究某种物质熔化实验的记录表: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30

34[来源:

38

43

48

48

48

48

48

50

55

第25题图

(1)该物质是▲(晶体或非晶体)。

(2)在第4-8分钟这段时间内,该物质处于▲状态,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3)该装置中,为什么要把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内加热,

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答: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2分)

26.小康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水沸腾”的实验。

他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分钟为止,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分析数据可知,本实验中水沸腾的温度是98℃。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98

98

(1)小康同学疑惑为什么自己的实验中,水沸腾的温度是98℃,而不是老师所说的100℃,而且连续实验多次,沸腾时的温度依旧是98℃。

你认为这可能跟什么有关?

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