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观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6171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5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财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财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财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财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富观Word文档格式.docx

《财富观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富观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富观Word文档格式.docx

财富观;

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9795(2013)09-0464-02

收稿日期:

2013-08-13

作者简介:

黄俊虎(1977-),男,湖北枝江人,讲师,从事医学心理学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资助课题(JA11308S)

一、财富的内涵

财富是什么?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话题。

《辞海》将财富定义为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文化财富和人力财富等。

《经济学大辞典》从经济学意义上,将财富定义为能促进幸福的实体物质集合体。

综合各种观点,可以将财富定义为以货币为代表的、具有社会交换价值的物质实体。

而财富观就是人们对财富的根本态度。

确切的说财富观应该包括对财富(金钱)的态度及对持有财富的人(富人)的态度两方面。

(一)西方对财富的认识

西方对财富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具体的、直白的。

古希腊学者色诺芬从朴素的自然经济角度将财富定义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1]

亚里士多德则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认为财富是对家庭和国家来说为生活所必需的和有用的物品。

[2]

资本主义兴起后,重商主义者则反对古代社会和中世纪思想家维护自然经济、鄙视货币则富的观点,他们把财富和货币混为了一谈,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

[3]

亚当·

斯密超越早期基于物质层面的认识,认为居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即是财富,这类财富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外国进口的货物,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一国国民经济活动的目标是富国裕民,就是增进通过劳动

创造出来的财富。

[4]

(二)中国文化对财富的认识

反观中国文化对财富的认识则从来都是朦胧的、抽象。

中国文化对谈论财富是有忌讳的,因此我们很难看到对财富

(钱)进行公开的讨论。

历代学者也多是在探讨财富观的过程中渗透其财富思想,很少有人专门谈论财富本身是什么。

传统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财富说成富,也称“利”,但至于“利”所指的财富到底是什么就看各人理解了。

管子提出“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这种观点虽不像儒家说得那么抽象,不过也同样没有具体说明是财富。

[5]

可以看出,从一开始西方对财富的讨论就是直白的,经过几千年的讨论更是深入人心。

而中国文化受所谓“义”的束缚,对财富的讨论总是闪烁其词、不敢直接面对。

二、财富观的内涵

(一)西方的财富观

我们先看西方财富观的历史演变。

史上最早对财富进行探讨的是色诺芬,他已经了解到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但他仅仅从自然经济角度分析财富和交换问题及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待财富的增长。

柏拉图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待财富,他认为财富所带来的道德的追求大于物质的享受。

亚里士多德则从功利的角度认为财富是生活所必需的,是优良生活的一种善因,他肯定了占有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拥有适量财富以获得优良生活的观点。

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重商主义者发展起货币财富观,他们宣称只有货币或实现为货币的物品才是财富。

17世纪初,古典经济学家坚持劳动价

值理论,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如果说古典经济学的财富观强调财富木身,即“财富是什么”,新古典经济学财富观的核心变成了“是什么创造了财富”。

进入20世纪中叶后,以“知识形态”为主导的财富新观念,又变为“是什么能使财富增长”。

[6]总的来看,西方对财富的态度可以用简单、直观来形容,他们对富人的态度也同样简单、淡定。

其原因在于成长于贵族环境下的西方富人,为了赢得和贵族同等的社会尊重,逐渐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节制、负责任的上流文化,并主宰着现代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的道德。

[7]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即使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各社会阶层间也没有明显的对立情绪。

总的来讲西方社会对富人的态度是心平气和的。

(二)中国的财富观

反观中国,我们的财富观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

这表现为不管是对待财富还是对待富人,我们的态度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我们是又爱又无奈。

首先,我们肯定财富的意义及追逐财富的合理性。

儒家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也是必需的。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孔子甚至坦言“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8]

可见他求富的决心。

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9]司马迁更是明确道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实质,公开肯定人们逐“利”行为的客观性。

[10]同时,我们又认为财富是双刃剑,需要与道结合。

孔子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陶渊明所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11]道出的与其说是对富

贵的无所谓,不如说是一种无奈。

继而,在富不可求的时候,又主张安贫乐道。

孔子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即是此意,并且将生活艰难的颜回推为安贫乐道的典范。

宋玉明确的表示“与其无义而有名,宁穷处而守高”。

[12]

以致后来把清贫当成追求的目标,有所谓“最富是清贫”之说。

相比对财富问题的矛盾,在对待富人的态度上,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国家层面上,有保富之说而行抑富之实。

以韩非、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不仅肯定富人对国家富强、贫民生存的意义,也主张保护富人的利益;

而以董仲舒、康有为为代表的学者则完全否定了上述观点,并认为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抑制富人。

事实是历代政权都采取了很多

措施抑制财富的过分集中,或者干脆直接打击拥有过多财富的富

人。

[13]465

其它

从社会层面看,一方面个人拼命的追逐财富以跻身富人行列。

司马迁认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故社会上各

色人等皆以其各自的方式追逐财富,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更不在

乎人间伦理道德。

[14]

另一面,对已经取得财富的富人又心存嫉妒,

甚至是仇视。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上》记载:

“阳虎曰:

为富不仁

矣,为仁不富矣。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人一贯的仇富情结。

这种矛盾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人们之间的交往以财富取人、嫌贫

爱富就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根据《史记·

高祖本纪》所载刘邦见吕

公的情节看,至少在秦末以持钱之多寡别高下已深入人心。

现实是

经过文革以及改革多年的洗礼之后,我们变得尊重甚至崇拜富人,

无论他们是通过勤劳的双手还是其他手段获得了财富;

我们鄙视穷

人,因为穷人似乎成了无能的代名词,我们对贫穷充满恐惧和不

解。

矛盾的是整个社会在否定穷人肯定富人同时,却笼罩着仇富的

怨念。

参考文献:

[1][6]任保平.西方经济学财富观的历史演变:

一个文献述评[J].经

济学家.2010,01:

12-19.

[2]张妞,张志平.亚里士多德的财富伦理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常州大学学报,2010,09:

10-12.

[3]孙玮.19世纪前西方社会财富观的发展[J].中国市

场,2010,10:

102-103.

[4]章向平.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观[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

报,2010,01:

78-81.

[5]沈尚武,袁岳.《管子》财富哲学思想初探[J].管子学

刊,2010,03:

13-18.

[7]薛涌.中国富人缺什么[J].新阅读.

[8]魏悦.孔子和柏拉图的财富思想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

(2):

41-47.

[9]荀子.荀子·

大略[M].北京:

中华书局,2007,12.

[10][14]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2009,01.

[1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增订本)[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9,01.

[12]范晔.后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2007,08.

[13]张守军.中国历史上的保富思想[J].东北财经大学学

报.2005,03:

90-93

古希腊学者.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2.重商主义学者的财富观点

相比古希腊学者,重商主义学者认为金银是财富的主要或唯一的形态,国家经济活动目的即为获取金银认为流通领域是财富产生的根源,提出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1的论断,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财富的方式,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国家获取财富的

外贸政策与主张

3.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观点

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了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来源的观点,将财富的定义从流通领域引入生产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对于财富的源泉进行分析与探讨,并认为劳动创造财富,从而更深入地分析了财富的本质与源泉这种观点随着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的发展而逐渐

完善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详细分析了一个国家的财富构成:

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是其全体居民的资财,所以,亦自然分作这三个部分,各有各的特殊作用第一部分是留供日前消费的,其特性是不提供收入或利润第二部分就是固定资本其特性是不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第三部分是流动资本其特性是要靠流通要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2斯密的财富理论较之前人更为准确也更能把握住财富的源泉,同时其在国家层面上分析的财富也为其国家自由竞争与贸易的政策主张打下了基石作为斯密理论的继承者,大卫李嘉图在坚持其劳动是财富源泉的基础之上,在财富是什么的问题上区分了财富与价值的不同,价值与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价值不取决于数量多寡,而取决于生产的困难或便利制造业100万人的劳动拥有会生产出相同的价值,但却不会永远产出相同的财富,并提出:

国家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这不仅可以增加商品的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其价值;

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这会增加商品的数量,但不会增加商

品的价值。

”3这实际上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即将财富定义为一种人们可以拥有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斯密主要从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角度理解财富,并明确地把劳动作为财富的源泉,他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

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13]

萨伊把斯密的财富思想解读为:

财富只“由物体或物质的价值构成而不是由物体物质本身构成”,并断言“财富和……价值成正比例”。

[14]

李嘉图根据劳动价值论,指出了萨伊的所谓财富与价值成正比例观点的错误,他指出,随着生产力提高,“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必需品、享乐品和娱乐品’等财富可以比另一种社会情况下大两倍和三倍,但他们却不能因此而使价值有任何增加”。

[15]

4.萨伊的批评和边际效用学派的财富理论

萨伊对原有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理论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财富理论:

“人力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是改变已经存在的物质形态,所改成的新形态,或提供此前所不具有的效用,或只扩大原有的效用。

因此,人力所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这种创造我叫做财富的创造。

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萨伊认为的财富,是一种效用,即财富是人们拥有的效用。

但是,萨伊对于效用财富如何衡量的问题没有解释

清楚,而且并没有区分效用与交换价值的区别,就如古诺所评论的,“日常用语中财富一次的涵义含糊不清,以及由于衡量事物效用没有固定标准,在因人而异的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