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6068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如何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如何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如何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如何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如何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如何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Word格式.docx

《试论如何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如何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如何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Word格式.docx

发动机"

那样,激励着人们努力向上,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成就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生活本领、劳动技术、动作技巧,培养人们学习、自理、劳动、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优良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无成就动机及成就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健康全面地发展。

而成就动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机,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都有以下特征:

喜欢中等程度、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并且会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

目标明确,并对之抱有成功的期望;

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选择合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关系为前提。

  许多研究发现,在两个人聪明才智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一般都要高些。

在学校里,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成绩可能较好,名次较高;

在事业上,成就动机高的职工有可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

麦克里兰发现,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喜欢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决策。

  成就动机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关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的关系的研究指出:

社会集体成员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在古希腊由盛到衰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也表现了由高到低的特点。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默里就提出了成就动机这一概念,并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事的愿望或趋势。

后经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为一种动机理论。

70年代后,人们对成就动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从认知理论出发,开始探讨个人成就的归因过程,以及对成就动机的测量。

  麦克莱伦的成就动机理论被称为情绪激发理论,它带有享乐主义色彩。

麦克莱伦认为,成就动机是一个人人格中非常稳定的特质,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动机相联系的愉快经验,当情境能引起这些愉快的的经验时就能激发起个体的成就动机。

他指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自己不受环境影响,并且能善于利用时间。

成就动机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会取得优良的成绩。

麦克莱伦把成就动机看作决定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并且将一个民族的成就动机看作社会经济的决定力量。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期望价值理论,因为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以及达到目的可能性的估计。

后来许多学者扩展了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雷陆认为,过去的成就动机理论强调当前的目标,其实长远的目标对现在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应该把即时的目标与长远的目标结合起来,真正的成就动机是由两者结合而产生的。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等人对成就动机进行了归因分析,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了成就动机,提出了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他认为,分析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理解成就行为的关键。

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知觉,影响个体成就行为的坚持性、强度和选择。

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能力、运气、努力、任务难度、方法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纬度:

控制性(可控与不可控)、稳定性(稳定与不稳定)和原因源(内部与外部),从而形成八种类型的因素:

  

(1)内部、可控、稳定的因素,如平时努力;

  

(2)内部、可控、不稳定的因素,如方法;

  (3)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如能力;

  (4)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如疲劳;

  (5)外部、可控、稳定的因素,如人际关系;

  (6)外部、可控、不稳定的因素,如他人帮助;

  (7)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

  (8)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

  一般来说,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或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继行为的成就动机,而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则会增强个体对后继行为的成就动机。

例如,把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方法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幼儿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人类从幼年时期就已具有了成就需要,但在四五岁成就需要具有了明显的个别差异,原因就在于这个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们应深入了解影响幼儿成就动机的各种因素,以便创造条件,促进幼儿成就动机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创造更大的成绩,促进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下面就具体谈一下影响幼儿成就动机的诸方面因素。

  2.1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影响其成就动机水平

  2.11家长的榜样作用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成就动机水平高的父母在生活中表现得积极向上,乐于向困难挑战,创新求异。

幼儿具有模仿的天性,无论在游戏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是"

重复"

着大人的一些言行,父母的那些良好品质也被继承下来,从而促进了幼儿成就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2.12父母的教养方式

  有人发现,父母允许幼儿独立活动,做什么事情他们自己去决定并给予奖励,这样将有利于他们的成就动机的发展。

如果孩子被迫进行活动,其行为结果也得不到奖赏,这样就不可能发展高度的成就动机,他们会自己干事,但不会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可见,发展独立性是培养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条件。

  2.13家庭氛围

  一般而言,在一个自由、宽松、和睦的家庭中的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较为积极,敢于承担责任,富于创造性,成就动机水平较高。

相反,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中,幼儿往往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畏首畏尾,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成就动机的发展受到影响。

  2.2教师的言行影响幼儿的成就动机

  2.21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教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同时也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高成就动机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有利于幼儿高成就动机的形成。

  2.22教师所创设的物质环境及心理环境也影响幼儿的成就动机。

  一般来说,教师应提供充足的活动场所及设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宽松的氛围,提供富于挑战性、竞争性的环境有利于孩子成就动机水平的提高。

  2.23教师的评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这里的评价既包括对幼儿的评语也包括对他们的等级评定,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性格特征进行评价。

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总是给与负面评价,易导致幼儿积极性的进一步下降,不敢面对困难,成就动机降低。

所以应对他们多一些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3认知因素对幼儿成就动机的影响

  虽说个体的成就动机是主观需要与客观需要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客观事物符合自己需要的程度如何?

满足的可能性有多大?

都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认知也是影响成就动机的一个因素。

  2.31效价和期望评价对幼儿的影响

  效价是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大小,这里的效价和期望都是个体的主观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目标或诱因能否激起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对其的效价和期望。

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个客体而言,他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认知评价,而不同的评价结果对个体的行为动机施予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对客体的效价评估和期望评估越大,成就动机的强度也就越大。

如:

班中的睿睿唱歌很好听,但回答问题声音却很小。

老师亲切的叫她小歌星,这样大的效价和期望使她在回答问题时也逐渐变的很自信了。

  2.32幼儿对自我的认知评价,主要集中在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上

  凡是对自身能力水平评价较高的幼儿,一般都会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人的成就动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幼儿对有效地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的能力的知觉、信心。

其中,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

  自我效能感高的幼儿在有关的活动中行为的积极性较高,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困难。

而当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和克服时,他当初的效能感就得到了证实,这就强化了他的成就动机,即便当幼儿偶尔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时,他对有能力取得成功的信心也有助于克服先前操作的消极方面,诱发动机行为。

被老师和小朋友称为"

建筑大王"

的佳佳,在一次搭建活动中因圆柱体少了,而无法进行左右对称的搭建,在找了啤酒罐等很多材料都不合适的情况下,想到了卫生纸的中心筒。

于是,找到老师请求帮助,将卫生纸的中心筒拿出来用。

在活动去交流时,老师表扬了他的做法,"

更加"

神气"

了。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幼儿,在有关的活动上,行为的积极性就低,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和采取相应的策略应付困难、解决问题,这就必然导致活动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反过来又降低了他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导致成就动机的进一步降低。

  由此可见,增强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其成就动机水平的提高。

对于幼儿来说,其自我效能感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来源:

  ①幼儿以前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是说他们以往成功的经验。

即使是幼儿也能形成对自己能力的知觉,如果他能成功地作用于环境,这些成功便会导致他更加密切地关注自己的行为及其效果。

因此,过分保护会损害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及成就动机。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幼儿觉得自己就是不会系鞋带,不会自己穿衣服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幼儿产生一种"

我不行"

"

我不能"

的意识,从而使自我效能感降低。

  ②幼儿对他人活动效能的观察,其中同伴间的比较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通过对同伴所能完成的活动的观察,可以为自我评价提供参照。

  2.33幼儿对成败的归因影响其成就动机的水平。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换言之,就是对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归因虽然是人的认知活动,是判断和推论的过程,但不同的归因会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具有动机的作用。

  若幼儿把成败的原因归于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的高低,认为积木搭得好是由于我"

很棒"

那他就会信心充足,甚至趾高气扬。

反之,他就会丧失信心,只好听任失败;

若幼儿把成败的原因归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平时的练习,那他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练习搭积木;

若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较困难,那么幼儿就会把今后的成功寄托在减轻任务的难度上,就会出现"

老师,我不会画。

或"

老师,我跳不过去,我不跳了吧。

  2.34幼儿对目标的定向和认知冲突也是影响幼儿成就动机的一个因素

  一般来说,幼儿对目标的定向有两种方式:

一种定向以提高自身能力为目的,多选择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来做;

另外一种则以证明自身能力为目的,这种定向会使幼儿回避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成就动机水平上,前者的水平更高一些,具有更多的追求成功的倾向,后者则多为回避失败。

  以美国心理学家费斯丁格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

他们认为,个体经常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