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59304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Word下载.doc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Word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Word下载.doc

三是通过资本市场如股票、债券等形式转为投资。

在财政融资方面,尽管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指标30%—40%相比,仍相距甚远,更何况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且大部分支出为非生产性支出。

在证券融资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近年来其占比更有明显下降。

由于上述两个融资渠道相对较弱,银行信贷仍然是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途径。

从2000—2003年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可以佐证以上的分析。

2000年,贷款占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比例为69.7%,国债占比17.8%,企业债占比0.6%,股票占比12%;

到2003年,贷款占比升至85.1%,企业债占比微升至1%,国债占比降至10%,股票占比降至3.9%。

  根据人民银行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自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出现存差约0.3万亿元以来,到2003年末存差已经扩大至4.9万亿元,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另外,国内储蓄过剩与外资大量涌入并存的现象存在,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金融资源的浪费,反映了储蓄无法顺利地转化为投资。

  其二是M2/GDP指标。

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M2/GDP指标过高,通常反映出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2003年末中国M2/GDP比率已经达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远远超过一般国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

尽管这里面有货币化进程的因素,但M2/GDP这一指标的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不能不说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和绩效可以说代表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绩效。

但是,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业银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财务数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按资产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

按绩效排名则分别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之时,外资银行将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全面竞争,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形势是何等之严峻。

  第二,融资结构扭曲,金融体系内风险向银行集中。

  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制约了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

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85%,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5340亿元,只占融资总量的15%。

再进一步具体化,从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分别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

可以看到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

  按照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短期资金需求主要靠银行贷款,即间接融资的办法予以解决;

长期资金的需求主要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用短期资金来源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种种弊端和风险。

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却是,90%的长期资金需求都是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来源又是以短期资金为主,从而产生了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问题,蕴藏着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三,直接融资体系内结构失调。

  一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

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融资额的数十倍。

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2年末,中国GDP总值为10万亿元,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的未清偿余额为35000亿元,相当于GDP的35%。

其中,企业债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

它的未清偿额不到1000亿,占GDP总额的比重不足1%。

  与债券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

自1991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值、交易规模等,逐年攀升。

截至2003年底,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4万多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6%。

股票市场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的比重在调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这一比重达到了4.8%。

  二是在债券市场中,企业债的发展严重滞后。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品种主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特种金融债和企业债四大类。

从1994年开始中国国债发行规模呈现跳跃式增长,2004年中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已近7000亿元人民币。

同时,政策性金融债发行总额也呈快速增长态势。

2004年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总额已达到4298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中发行规模仅次于国债的券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

10余年来,在多数年份中,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都不超过500亿元。

从2004年的情况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五分之一。

二、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实体经济背景。

  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

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仅依赖于金融体系,它还更多地依赖于金融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国有企业的效率。

国有企业承担的过重的政策性负担,使之在愈来愈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但无论如何,融入市场,加快自身的市场化步伐是国有企业的唯一选择。

  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攻坚战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是站在一条船上的难兄难弟,患难与共,祸福同享。

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必须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攻坚战步伐,以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条件和前提。

  第二,以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进程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金融产权制度。

  完善我国的金融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要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主体成分的多元化。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产权主体控制金融,都要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负责,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经营失败成本转嫁,即真正实现金融产权的完整化。

只有把金融机构转嫁失败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机构的成本才是真正内在化的完全成本,预算约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约束。

  目前的一个着力点是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力度。

核心是股权多元化。

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约束的内部治理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还原为真正的金融企业,使其逐步建立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真正以利润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同时,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也有利于强化外部监督,促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

  目前,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关键,是尽快出台2000年以来一直加紧修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放松一级市场管制。

一是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并逐渐进步到注册制。

二是打破对发债主体的限制。

三是放宽所募资金使用限制。

四是实行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

五是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风险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的的变化会对金融市场进一步的持续动荡,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也在持续上涨,通胀压力进一步扩大,会使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放慢了增长步伐.长期看来,美元还是占主导地位.欧元以及其他新兴国家难以改变当前格局.

总而言之.。

我认为世界的经济慢慢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货币政策通常见效快,但容易引起市场剧烈反应。

财政政策见效慢些,但相对温和。

所以配合使用,效果较好,也比较健康。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在调节经济的过程中,彼此是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六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离不开货币政策的配合与支持。

本文将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以及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

  一、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要求两者必须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为基点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政策,但两者的调节范围却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

财政政策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

正是这种调节范围的不同,使得不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对社会总供求的调节都有局限性。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对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但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

而货币政策的重点是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具有总量特征。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滞性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

在政策制定上,财政政策的变动,需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而货币政策的变动通常由中央银行决定;

在政策执行上,财政政策措施通过立法之后,还要交给有关执行单位具体实施,而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决策之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

因此,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_般比货币政策要长。

但是,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则可能优于货币政策。

由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

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

从这一点分析,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所需的时间要长。

  由此看来,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有「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纯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这就要求两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二、不同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

  1.在1998年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财政货币政策同时松动,既有总量措施上的配合,又有结构措施上的协调。

既有间接调控手段上的组合,又有直接调控手段上的搭配。

譬如,在总量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向松动。

在结构方面,财政支出结构与税收对象结构的优化同信贷投入结构的调整并行不悖。

这至少反映在三个侧面,一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财政建设性支出的扩大与以上述领域为重点的信贷投入的增加遥相呼应;

二是在财政下调小企业增值税率的同时,银行也开始消除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歧视,并一再强调改善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

三是在财政增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经济性支出的同时,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投入比重也大幅上升。

在手段方面,政策支出、信贷规模、外汇管制等直接调控工具与税收、利率、准备金率等间接调控工具相互融合,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