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文档格式.doc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是对于上乐理课学生又可能会因为枯燥、单调,往往只靠借助一定的死记硬背,一时的记忆在被动地学习。
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
以下是我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
一、儿歌法
把难记而又最基础的乐理编成儿歌,让学生容易接受。
首先无论是低段还是高段学生,都应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能认识几个最基本的音符单位。
几个常用的时值由长到短分别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接着再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不同。
如在区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
音乐妈妈真粗心,
取个名字调了包。
又给大家添麻烦,
请你一定记清楚,
四分音符唱一拍,
别看八比四要大,
八分音符唱半拍。
朗朗上口,易学易记。
又如,区分附点四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教学时,用了这样一首儿歌:
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加个圆点要记清楚,
四分音符加圆点,
等于一拍加半拍。
八分音符加圆点,
等于半拍加半半拍。
当枯燥、单调的乐理知识化为一首首动听的儿歌并熟记于心时,学生会感觉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神秘。
新鲜与好奇心主宰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再是被动。
二、形象化,由生活、自然节奏启发音乐节奏的方法,
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心态中进入音乐王国,把丰富多彩的自然音响节奏融入在形象化的音乐节奏中,既直观明了,也颇有趣味性,既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也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1、动物音乐会。
在一年级学生听辨音的长短时,我让学生看图念儿歌:
×
×
×
─×
─
小鸭小鸭嘎嘎嘎嘎小猫小猫喵─喵─
公鸡公鸡喔喔喔喔乌鸦乌鸦哇─哇─
小狗小狗汪汪汪汪小羊小羊咩─咩─
在念儿歌时,要求学生根据儿歌节奏敲击乐器或者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语言节奏,动作节奏以及是乐器的声音进一步分辨声音的不同长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模声法。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
因此,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
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学生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
学生读节奏时,不同的节奏型用不同的读法,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想“是什么音符”,应该“读什么”,不动脑筋则读不出音节。
此法突出了读音的形象性,尽量做到读起来上口,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基本节奏型与读法:
⑴×
|×
||读作:
咚咚咚咚(模仿心跳声)
⑵×
读作:
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⑶×
读作:
哒哒哒(模仿马蹄声)
⑷×
咚咚咚(模仿敲门声)
⑸×
读作:
沙沙沙沙(模仿下小雨的声音)
⑹×
·
||读作:
嘀嘀嘀嘀(模仿汽车喇叭的声音)
⑺×
读作:
知·
了(模仿知了鸣叫的声音)
低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会比较简单一些。
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熟悉的声音,所以在模仿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多次反复练习后,难的、复杂的节奏对他们来说就一点也不难了。
三、划拍法,适合于中高年级。
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其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四年级。
因此,在低段熟练掌握基本节奏后,可以在中高段尝试学习较复杂的节奏及其运用。
节奏练习时,可用“哒”字来念节奏,同时用手划拍,为了节奏正确,拍与拍之间的速度平均。
我采用过渡的方法,先用低年级的读法读两遍,以后发展到用“哒”,让学生们习惯了这种方法后,再直接用“哒”读节奏。
例如:
⑴×
│×
×
│×
─‖
走走嘀嗒嘀嗒走走慢走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⑵×
0‖
知了知了嘀嗒嘀嗒走空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⑶×
×
‖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这种方法节拍感比较强,在音乐课中也是常用的方法。
四、节奏律动游戏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为爱动、喜欢参与和表现自己,特别是低段的学生。
从低段要求掌握的节奏来看,结构也比较简单,且富有律动感。
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使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
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玩节奏律动游戏,看到不同的节奏卡片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
1、简单的律动
例:
用走表示(或敲锣等)
×
用跑表示(或打鼓等)
-用下蹲表示(或击钗等)
练习:
×
│×
-│
游戏可分小组、个人、男女等、卡片数量也可由少到多,也可在速度上加以变化。
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能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同时,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2、节奏的镜子练习。
教师利用手、肩、臂、腰、脚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的不同节奏,请生把节奏象照镜子一样重复一遍,把单项活动变成多项活动,丰富了节奏内涵,增强了趣味性。
师生之间×
|×
|
(拍手)(打肩)(叉腰)(拍腿)四个动作一拍连贯的进行。
又如:
生生之间
生甲×
|×
|×
--||
拍手拍膝拍手,叉腰拍手拍膝,点头
生乙×
五、在故事中通过律动亲身感受各音符的时值
以前在学习“×
—,×
,×
”时,总是让学生用“走,跑,跳”动作来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虽然学会也能很快的理解,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课后我就想怎样让学生既感兴趣,又很直观形象的学懂呢?
生动的故事很容易吸引住低年级的学生,于是我就把“×
×
”融入到故事当中。
“小宝的家中养了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鸡,一天,小宝去上学了,小鸡在院子里很孤单,又很想自己的妈妈,它看见院中没人,就偷着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它找了很久,也没看见妈妈,但院子里有草、有虫。
它就在草丛里捉起了小虫。
晚上小宝放学回来发现心爱的小鸡不见了,就去问爷爷奶奶。
这一下,一家人可忙坏了。
奶奶拄着拐杖去寻找×
—︱×
—
‖;
爷爷弯着背急忙跟上×
︱×
心急的小宝跑着到处找
小鸡看见这么多人都来抓它吓得到处乱窜×
院子里这下可热闹了”。
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分组编排故事剧。
老师一边讲故事,一边给学生头戴不同角色并标有音符名称的头饰,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就初步了解了这四个音符的时值是不一样的,哪个较长些,哪个较断些,在学生理解角色速度变化的基础上老师再次出示节奏。
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不同音符的时值长度,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进一步感受不同时值的节奏特点。
还有一个故事《龟兔赛跑》也非常适合用这个方法。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而且对节奏掌握的也很好。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把内容繁多的音乐知识归纳为简炼的内容,把高深的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的语言,用“活动的教学”调动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各种活动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在乐于学的高昂情绪中学好节奏,打好节奏基础。
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节奏进行练习,让学生始终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节奏,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能力,对我们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当然,在节奏教学这一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有的学生对节奏很熟练,但是写上旋律后反映迟钝,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则是我们要深入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