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5246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职业教育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职业教育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职业教育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职业教育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Word格式.docx

《职业教育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教育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Word格式.docx

翌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提出“教育应以实用为贵”的意见。

后又发现中学毕业生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仅少数,大多数需就业,然又苦于身无一技之长,难被职业界所录用。

而此时中国民族工商业恰逢发展时机,却又遇人才短缺的障碍。

据此,黄炎培认为:

实用教育应具体化为职业教育,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力,又能解困青年学子就业之难。

民国6年(1917年)中华职教社建立后,面对国人对职业教育不够了解,在政府公布的学制上也只有实业教育而无职业教育。

热心教育改革、热心职业教育的黄炎培、蒋梦麟、顾树森、陶知行、庄泽宜等中国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到处宣传,认为“用启发方式,使人人增其智能,即知即行之,并深明其意义,则职业教育是也”。

(《黄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第380页。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

)简言之,以教育为手段,以职业为目的谓之职业教育。

引起了一场两种教育思想的论争。

热心教育事业的实业家、金融家也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华职教社的职业教育事业包括城市和农村两部分。

鉴于20世纪初的中国,城市和乡村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在城市和农村推行职业教育采取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城市职业教育主要形式,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指导。

农村的职业教育事业主要形式,是举办农村改进区和将原有农村小学的功能社会化,使其担负起农村改进区的任务,以及为培养农村手工业者,设置中心工厂。

自民国6年(1917年)至2004年,中华职教社先后共举办城乡职业教育事业单位82所,其中城市职教事业单位69所(包括5所普通教育事业单位和一所图书馆),农村职教事业单位13所。

这些由中华职教社所办的城市和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在经济体制上有自主举办的,与其他单位合作举办的,有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办理的共3种。

为了与社员沟通信息,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加强对职教理论的研究,民国6年(1917年)10月,刚成立的中华职教社就公开出版发行了《教育与职业》杂志。

次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简称中华职校)是中华职教社为推行、改善职业教育(城市中等职业教育)在上海的第一个实验基地。

二十世纪20年代,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凋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无着。

黄炎培指出政治不清明、经济不可能发展,经济不发展,教育搞不好,教育搞不好职业教育也无法搞好。

提出“大职业教育”(附录第页)的主张,是职业教育理论上的首创。

第一节城市职业教育事业——职业学校

城市职业教育事业的主要形式,是举办职业学校。

既以此实践职业教育理论,又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理论。

乃是推行、改善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尤其是几所主要学校都具有实验性和示范的性质。

中华职教社举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职业工作人员;

为探索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

中华职教社先后所办的69所城市职业学校,其中自主举办的36所,合作举办的19所,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办理的14所。

一、自主举办的城市职业教育事业

自主举办的城市职业学校有36所,1918~1946年创办26所,1950~1998年创办10所。

主要单位。

中华职业学校创办于民国7年(1918年)5月,位于上海老城厢南门外陆家浜南岸(今黄浦区陆家浜路918号)。

首期购、租地7.5亩,后又购近旁荒地,扩充为19.8亩。

同年招生后,由全校师生劳动建校,校舍比较简陋。

1933年建造钢筋混凝土三层教学大楼“中华堂”,为学校标志性建筑。

学校建有机械实习工场,车、钳、刨、铣、焊、铸等设备齐全,并办有校内商店、银行等供学生实践用。

抗日战争中除“中华堂”外,其它建筑尽毁于炮火之中,抗战胜利后又重建实习工场、宿舍、食堂等。

除“中华堂”外,后均被拆除改建,唯当时由校友集资所建之二层砖木结构校友堂犹存,仍为校友会会所。

中华职教社创办中华职校的主要目的:

一是鉴于当时全国尚无一所正式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华职教社欲推广职业教育必先作出榜样,提供办学经验。

二是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中华职校为一所试验性的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中华职教社对职业教育的定义的要求,学校对学生施以专业理论(包括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同时强调学生的品格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以“敬业乐群”为校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热爱专业,在校服务师生,出校服务社会。

以“双手万能,手脑并用”图案为校徽,针对市俗偏见,提倡“劳工神圣”,强调学生应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对学生的行为严格规范,要求具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

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学生自治,组织“职业市”,模仿地方市政管理,设市长及各业务管理部门,还有司法、检察等机构,订有学生自治条例,学生违规由司法部门按条例审理处罚。

“职业市”的各级负责人由学生选举产生。

“职业市”的基础组织是班级和宿舍。

班级设班长和学术、文艺、体育等股,班、股长选举产生。

宿舍舍长以及打扫卫生等工作均轮流担任。

学生自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校时即能得到社会工作的锻炼,为日后能自养、养人,自治、治群作准备。

建校时,初设专业有铁工科、木工科、珐琅科、钮扣科,后相继调整、设立商科、机械科、土木科、文书科和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等,同时举办职业补习夜校。

自民国14年(1925年)起专业定型为机械、土木、商科3科,至1951年增设石油机械科。

学生在校学习初级(招收高小毕业生)3年,高级(招收初中毕业生)3年。

为6年制中等职业教育。

若本校初级毕业生,继续留校学习,可直升高二年级就读,为5年制。

专业课、实习课的教师皆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

为完善中华职校试验之内容,增益试验之效果,民国16年(1927年)底中华职教社延聘专家成立试验教育委员会。

有姜伯韩、廖茂如、潘文安、郑通和、姚颂馨、赵师复、钟道赞、刘湛恩、金雪圃等人组成,姜伯韩为主任委员。

委员会研究讨论有:

改进职业学校的课程;

改进职业学校的教学法;

实施职业调查,(调查数种职业最需要之能力与品性,据此拟订计划,施以训练,随时考查各人之优劣点,以为指导择业之依据);

试办小工艺科,(以用费省、收效宏、设备简、学习易、销路畅为主旨。

先设玩具、裁缝两科);

职业学校学生出路问题。

需养成学生能自愿新生活,勿有依赖之心理。

学校试验成果通过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后改称全国职业学校讨论会)年会作专题报告,或在《教育与职业》刊物上发表报告、论文或专辑向职教界披露。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职校地处日军进攻区域,学校一部分迁往重庆继续办学,另一部分迁上海法租界爱多亚路(今延安中路)浦东大厦(已拆除)租房办学。

民国28年(1939年)中共中华职校支部建立,以“协学”的名义在学生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有韩祥林、吴明、关秉准等学生去解放区参加八路军、新四军。

民国30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中华职校改名“工商习艺所”维持教学,但教学宗旨不变。

在日军刺刀下学校以各种形式向学生进行复兴民族的爱国教育,其颇具创造性的是“精神升旗法”。

侵华日军不准升挂中国国旗,学校每日晨、晚以铃声替代升降旗时演奏的国歌,师生闻铃肃立,心中高唱国歌。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原分迁重庆和上海租界两地的部分均复员返回陆家浜路原址,恢复中华职业学校校名。

设机械科、土木科、化工科、中技科和商科。

由于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国共和谈协议,发动大规模内战,上海各界不断掀起反内战、要和平、反饥饿、反迫害、反美扶日等抗议游行示威。

中华职校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学校行政不加阻拦,暗中支持、保护积极分子。

中华职校被誉称为南市区(今黄浦区)学运的“民主堡垒”。

1949年5月上海解放。

1951年中华职校受国家轻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委托开办高级石油机械科(共办了3届),1951年年底学校交由轻工业部接管,委托华东工业部代管,受上海市教育局指导、监督。

中华职校由私立学校转变为公立学校。

校名改为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

1953年易名为上海轻工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建制撤销。

不久系科调整,土木科、商科、石油机械科分别调到无锡、天津、西安,机械科调到南京(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华职校自民国7年(1918年)建校至1951年底轻工业部接管,共培养毕业生7,014人,加肄业生则近10,000人。

其中有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专家和各级领导。

如中共领导人张闻天、数学家华罗庚、艺术家秦怡,上海市副市长朱宗葆、广东省省长朱森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世绩、中国驻外大使祝幼琬等。

更有一批在各个历史阶段,在与敌人斗争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江竹筠、彭立人、孙福元、周宝训、黄仁等。

中华职校的领导机构有董事会、经济校董会。

学校行政由校长负责。

民国7年(1918年)至1952年历任校长是:

顾树森(1918.5~1922.10)、黄伯樵(1922.10~1924.12)、潘文安(1924.12~1927.8)、姚颂馨(1927.8~1928.7)、赵师复(1928.7~1930.12)、杨卫玉(1930.12~1931.7)、贾观仁(1931.7~1943.夏)、杨卫玉(1943.夏~1945.8)、贾季英(1945.8~1945.11)(工商习艺所)、王怀冰(1945.11~1946.2)(工商习艺所)、贾观仁(1946.2~1950.1)、江恒源(1950.1~1952.1)、庞翔勋(1952.1~1952.12)

1986年6月经上海市教育局批准,中华职教社上海分社与卢湾区教育局联办恢复中华职校。

将原打浦中学高中部改为中华职校,原打浦中学初中部不变,仍称打浦中学。

两校在同一校区办学,恢复后的中华职校属公立。

中华职教社上海分社派员参与管理。

中华职校在继承原中华职校优良传统、教学特色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五大系列教育:

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思想教育;

二是以基础道德教育为标准的品德教育;

三是以行为规范为载体的纪律教育;

四是以遵纪守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

五、以敬业、勤业、守业为宗旨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学雷锋为民服务教育。

1995年卢湾区调整职业学校布局,将打浦中学初中部撤离,同时将三好医卫职校、区第二职业学校并入。

中华职业学校成为卢湾区职业教育南部地区的中心。

设宾馆服务、烹饪、电子元件、房产经营、电脑操作、建筑装潢、市场营销等20余个专业。

1999年9月卢湾区职业学校并入,学校成为有四大类专业的大型综合性职业学校。

2000年3月,经市教委批准,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办计算机等3个专业的“3+3”中高职贯通班,是上海市首批与高校联办(“3+3”6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班的试点学校。

同时还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联办旅游法语专业班。

2000年区教育局投资3100万元在原址建新教学大楼启用。

2001年卢湾区初级职业学校并入。

中华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成立。

2003年经专家论证,调整专业结构,确定国际商务(会展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外语、烹饪)、商业经营(商务管理、商务英语、财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