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4911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文档格式.docx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文档格式.docx

血友病或其他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应避免进行肌电图检查,除非已经提前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7.对于安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应进行NCS。

8.体内植入了心律转复设备或除颤器时,应咨询心脏专科医生,刺激器要远离植入设备15cm以上,必须接好地线,并且刺激电流的时限不应超过0.2ms。

9.肋间神经或Erb点针电极刺激、颈棘旁肌、膈肌、前锯肌等肌电图检查时,要注意判断检查的利弊,慎重选择,严格规范操作,避免气胸。

10.对于疑诊Creutzfeldt,Jakob病的患者,应使用一次性电极,检查结束后所有与血液接触过的物品均要妥善处理。

11.对于HIV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针电极检查时,建议使用一次性电极,对于非一次性电极要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检查人员在检查时以及处理电极时要注意自身防护。

三、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

1.可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例如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肥胖儿童深部肌肉萎缩的检测等。

2.可对神经源性损害、肌源性损害及神经肌肉接头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3.神经病变节段的定位诊断,如下肢H反射异常提示S1神经根病变;

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神经源性损害提示C5~6硝神经根受累。

4.了解病变的程度和病变的分布。

四、对肌电图检查者的基本要求

1.检查者应熟悉神经解剖知识。

2.检测前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3.检查前向患者解释:

(1)检测过程中保持肢体放松状态,尽量避免精神紧张;

(2)检测过程中随着电刺激量的增加会有不适的感觉,运动NCS测定时会有肌肉收缩的动作;

(3)针电极检查会有肌电图检查之前应常规进行NCS。

第二部分检测方法

一、同芯针电极肌电图

受试者采取坐位或卧位,尽量保持放松状态。

检查者将针电极插入被检肌肉,观察肌肉放松状态、轻度随意收缩状态和大力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1.肌肉放松状态下的电活动:

(1)插入电位:

是针电极插入肌肉时对肌纤维或神经末梢的机械刺激产生的成簇的、伴有清脆声音、持续时间300ms左右的电位,针电极一旦停止移动,插入电位即消失。

(2)终板区的电活动:

包括终板噪音和终板电位。

前者波幅为10~50μV,时限为1~2ms:

后者波幅为100~200μV,时限为3~4ms。

终板区电活动的声音似贝壳摩擦的杂音。

2.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otorunitactionpotential,MUAP):

肌肉轻度随意收缩状态的电活动称为MUAP,即1个前角细胞支配的一组肌纤维同步放电的总和,不同的肌肉有相应的正常值。

(1)波形:

大多数电位是三相波和双相波。

(2)时限:

指电位偏离基线至回到基线的时间。

针电极移动对其影响较小,是临床应用的重要指标。

(3)波幅:

指基线到负相波峰的距离或正负波峰的距离。

(4)相位变化:

指离开至返回基线的部分。

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超过4相。

超过者称为多相波,正常肌肉多相波约占20%,但胫骨前肌可达35%。

3.肌肉大力收缩募集电位:

(1)相型:

大多数为干扰相,即健康人在大力收缩时有足够的运动单位募集在一起,难以分辨出基线的MUAP相互重叠的现象。

(2)波幅:

正常通常为2—4mV。

4.异常肌电图的判断:

增多或减少。

(2)自发电位:

正锐波(positivesharpwave)、纤颤电位(fibrillationpotential)、束颤电位(fasculationpotential)、复合重复放电(complexrepetitivedischarge,CRD)、肌颤搐放电(myokymicdischarge)、肌强直放电(myotonicdischarge)等。

3%一4%的健康人肌肉可有机会发现一处正锐波或纤颤电位。

(3)MUAP的改变:

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时限增宽、波幅升高及多相波百分比增多;

肌源性损害表现为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和多相波百分比增多。

(4)募集电位:

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高波幅的单纯相或混合相;

而肌源性损害表现为低波幅的干扰相即病理干扰相。

在神经源性疾病的早期,可仅出现自发电位和募集电位的异常,无MUAP的改变。

募集电位是肌电图重要的指标,不能遗漏。

二、NCS

1.皮肤温度:

为避免皮肤温度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NCS前保证皮肤温度在30~32℃之间。

2.常用电极的种类:

神经传导的检测(包括F波和其他反射等)一般使用盘状表面电极和环指电极,也可使用同芯针电极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muscleactionpotential,CMAP),或者使用单极针电极近神经记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nerveactionpotential,SNAP)。

3.电极的放置:

(1)刺激电极:

运动传导测定时,阴极置于远端,阳极在近端;

而F波测定时将阴极置于近端。

顺行性感觉传导测定时,刺激电极置于手指或足趾末端,阴极在近端,阳极在远端。

而逆行性感觉传导测定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阴极在远端,阳极在近端。

阴极和阳极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cm左右。

(2)记录电极,运动传导测定时,将作用电极置于肌腹上,参考电极置于肌肉附近的肌腱或其附着点上。

顺行性感觉传导测定时,记录电极置于神经干;

逆行性感觉传导时,记录电极的位置即为顺行性感觉传导的刺激电极位置。

(3)地线;

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

4.刺激强度和时限:

运动传导测定时应对神经干施予超强刺激,一般以诱发出最大CMAP的刺激强度再增加10%~30%的电量。

刺激时限一般为0.1ms或0.2ms。

5.运动传导测定:

(1)运动传导速度(motorconductionvelocity,MCV):

神经干近端和远端2个不同刺激点的距离除以2个不同点刺激所记录的诱发反应(即CMAP)的潜伏期差即为MCV。

(2)末端运动潜伏期(distalmotorlatency,DML)。

远端刺激至CMAP的起始时间称为DML。

(3)CMAP波幅:

可为负相波波幅即基线负相波波幅或峰-峰波幅。

6.感觉传导测定:

感觉神经传导可以顺向测定或逆向测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正常参考值。

逆行法测定的SNAP波幅较顺行性高。

(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conductionvelocity,SCV):

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诱发反应(即SNAP)的起始潜伏期,即SCV。

(2)SNAP波幅:

基线-负相波波幅或峰-峰波幅。

7.异常NCS的判断:

可根据各自实验室或其他实验室比较公认的标准进行判断。

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CMAP和SNAP波幅降低均为异常。

三、F波测定

F波的测定方法同运动传导检测,不同的是刺激电极的阴极置于近端。

1.观察指标: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

(2)F波出现率;

(3)F波传导速度。

2.F波异常的判断:

潜伏期延长或速度减慢、出现率降低或波形消失。

四、H反射

1.方法:

记录电极置于刺激神经支配的肌肉肌腹,阴极朝向近端,阳极在远端。

与F波不同,刺激强度为低强度,通常出现F波后降低刺激强度直至出现稳定的H波。

2.观察指标;

H反射的潜伏期,波幅和波形等。

3.异常判断标准:

(1)H反射潜伏期延长;

(2)两侧差值>

均值±

2.5倍或3倍标准差;

(3)H反射未引出。

五、瞬目反射

瞬目反射是眼轮匝肌的反射性收缩活动。

有助于面神经、三叉神经、脑干病变的定位。

刺激部位通常为眶上神经。

在刺激的同侧下眼轮匝肌记录到两个诱发反应波形R1、R2,刺激的对侧记录到一个波形R2'

2.观察指标:

R1、R2及R2'

各波潜伏期、双侧潜伏期差值及波幅。

3.异常判断:

(1)各波潜伏期延长;

(2)双侧潜伏期差值增加;

(3)未引出波形。

六、RNS测定

电极的放置同运动传导检测,即超强重复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CMAP。

2.常用的神经:

(1)面神经,刺激部位为耳前,记录部位为眼轮匝肌。

(2)腋神经:

刺激部位为Erb点,记录部位为三角肌。

(3)尺神经:

刺激部位为腕部,记录部位为小指展肌。

(4)副神经:

刺激部位为胸锁乳突肌后缘,记录部位为斜方肌。

3.刺激频率:

(1)低频RNS:

频率≤5Hz,持续时间3s。

(2)高频RNS:

频率≥10Hz,持续时间3~20s。

可用易化的方法取代高频RNS。

4.RNS正常值及异常判断标准:

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第4或第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算)。

波幅下降10%~15%以上为低频RNS波幅递减。

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最末和起始波波幅下降和升高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算)。

波幅下降30%以上称为高频RNS递减;

波幅升高>100%称为高频RNS递增。

第三部分常见疾病的临床应用

一、前角细胞病变一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

根据1998年世界神经病学联盟修订的ALS诊断标准,确诊ALS者需同时具有延髓运动神经元和颈髓、胸髓及腰骶髓4个节段中3个节段以上部位的前角细胞受累。

因此,诊断ALS时,除常规NCS的测定外,还需测定以上4个节段支配肌肉的针电极肌电图。

1.NCS:

(1)神经选择:

正中神经和(或)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和(或)腓肠神经。

(2)结果:

感觉传导正常。

MCV可有轻微减慢以及CMAP波幅降低,与肌肉萎缩的程度明显相关。

2.针电极肌电图:

(1)肌肉选择:

针电极肌电图是诊断ALS最重要的检测手段。

包括对延髓和脊髓(3个节段)肌肉的检测。

延髓节段可选择舌肌或胸锁乳突肌;

脊髓节段包括上肢肌肉、胸或腰段棘旁肌和下肢的肌肉;

通常首选肢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