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优质课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470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优质课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实验优质课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实验优质课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优质课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doc

《实验优质课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优质课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优质课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doc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第一初级中学董燕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杠杆》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内容,教材第七、八章分别各用一节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杠杆的基础上,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通过本节实验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物理知识,并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生动手实验,能得出杠杆和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1)、力臂的应用,并让学生会画力臂。

(2)、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教具准备

演示用:

杠杆、蜡烛、一根1.5长的木杆、小车等。

学生用:

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共8组)

第二部分:

说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放手学生实践,从概念的得出到课堂实验,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指导者。

只有完成这种转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求做到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综上所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靠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活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2)实验探究法:

学生通过做实验,对实验数据认真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分层次教学法:

一个班学生人数多,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一样。

这一点主从练习体现出来,练习中分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给有能力的同学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第三部分:

教学程序设计

综上所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五个内容:

引入课题——认识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练习与小结

1、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上课时,请同学们观察“会动的蜡烛”小实验,蜡烛为什么会动?

这一奇怪现象调动了学生的好极心理和求知的欲望,为引入课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接着提问“想知道原因吗”而引入课题——杠杆。

2、探究活动一:

杠杆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根1.5m长的木杆,两端分别挂两个重力不一样的书包、请一位同学上来不用手拿,也能使木杆在肩上平衡这一实验。

为什么不同的力也能使杠杆平衡呢?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力臂。

归纳出:

杠杆的平衡与力的大小和力臂有关。

3、探究活动二:

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分组实验)

这一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先给学生小组讨论后,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课堂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杠杆没调平衡?

始终让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

力臂与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

不管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对于没有完成实验的,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学生通过分折几次实验的数据结果,最后得到结论:

F1L1=F2L2

4、探究活动三:

非水平位置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们已经得出了水平位置时杠杆的平衡条件,那么在非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的平衡条件又是怎样的呢?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拿出准备好的教具,将另一个实验用杠杆固定在同一铁架台上,解决了力臂不容易测量的问题,重新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分折几次实验的数据结果,最后得到同样结论:

F1L1=F2L2

第四部分:

练习与小结

1、练习

(用PPT投影)检验学习效果,学生在做练习过程中,老师注意分析错误的原因。

2、小结

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应用,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地小结

1、结合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肯定成绩,提出努力方向。

2、归纳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结论,突出重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最后布置作业:

必做题和选做题,课外题是学生观看本节的课程辅导。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