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4156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6′。

(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

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

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

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3)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在南北纬23°

26′之间。

(4)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5)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①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极昼(夜)的最大纬度跨度范围=1/2热带范围。

②β=90°

-α=北(南)温带范围。

③μ=α=90°

-极圈的纬度数=晨昏线移动的纬度范围=北(南)寒带的范围。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填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2015·

重庆卷改编)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

,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

,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________。

答案:

195°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

,则秋分日时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80°

,而寒露日距秋分日(9月23日左右)较近且在秋分日之后,因此,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95°

2.[填空]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

安徽卷改编)

图中M日最接近________分(至)日

夏至 解析: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即为出现极夜的范围,大致在接近最右侧日期时极夜范围达最大,此时为冬至日,a所在虚线的日期和b所在虚线的日期恰好为极昼极夜的分界,故两虚线所在日期为春分日或秋分日,结合极夜变化可知,a所在虚线的日期为春分日,b所在虚线的日期为秋分日,而M日大致位于春分日后、秋分日前的中间处,应为夏至日。

地球运动分为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而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黄赤交角来表示。

据此回答1~2题。

1.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

,这时,在地球上不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2.若黄赤交角变为3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减少

B.温带范围变大

C.7月,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加大

D.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增大

1.C 2.C 解析:

第1题,黄赤交角变为0°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各地昼夜等长,也不会发生四季变化。

第2题,具体分析如下:

3.下面两图中,左图是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位置示意图,右图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动到左图中A、B、C、D标注的位置时,我国的节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C的天数是186天,从C到A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地球公转从A到C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地球公转从C到A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解析:

(1)题,从左图中地球公转方向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知A、B、C、D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2)题,从A到C的天数与从C到A的天数不同与地球公转速度快慢有关。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上图所示。

[提示] 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北半球、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时间

春分日

夏半年

秋分日

冬半年

昼夜长短状况

昼=夜

昼>

昼<

日出

时刻

(地方时)

6时

早于6时,

夏至日最早

晚于6时,冬至日最晚

方位

正东方

东北方

正东方

东南方

日落

18时

晚于18时,

夏至日最晚

早于18时,冬至日最早

正西方

西北方

西南方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

1.[判断]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2016·

北京卷改编)

该山地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  )

√ 解析:

图示地区全年的日出、日落时间均分别为6时和18时,说明该山地位于赤道地区。

赤道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山地的基带为热带雨林;

赤道附近由于地转偏向力小,没有台风;

赤道地区的山脚下一般温度超过20℃,而图中山顶气温低,故该山地海拔较高。

2.[填空]北京(40°

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上海卷改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0°

50°

40°

(1)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________日。

(1)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渐短 

(2)秋分

(1)题,依据正午太阳高度=90°

-两地纬度间隔,以及北京纬度为40°

N,可计算出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纬度分别为10°

N、0°

、10°

S。

又因为是在连续三个月内的测量,可判断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结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

(2)题,三次测量中,其中第二次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为50°

,太阳直射赤道,且在此期间,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减小,说明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故此次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秋分日。

3.[填空]图2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1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

福建卷改编)

图1

图2

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为________,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

东南 1月1日12时 解析:

读图可知,拍摄地点纬度较低,昼夜长短变化较小,因此日出时间应在当地地方时6时左右,该地大约位于东2区,与北京时间(东8区)大约相差6小时,因而此时北京时间应在12时左右;

假如该地在北半球,如果日出东北,表明该地昼长夜短,应为夏季,则日期不可能为1月1日,假如在南半球,如果日出东北,则表明该地昼短夜长,应为冬季,则日期也不可能为1月1日,日出方向不可能是东北。

4.[判断]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图中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62%。

山东卷改编)

3月份(31天)该地昼夜长短差别小,即理论上平均昼长12小时,即每天日照时数约12小时,所以理论上最大日照时数为12×

31=372(小时),图中3月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所以日照百分率约为62%。

5.[填空]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

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

(2014·

大纲卷改编)

甲地位于乙地的________方向。

西北 解析:

当南极中山站处于极夜时,北半球为夏季,位置越偏北,白昼越长,日出地方时越早,由此可知甲地位于乙地的北方;

再根据甲、乙两地同时日出,说明两地均位于晨线上,甲地地方时比乙地晚40分钟,故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

综上可以判断出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向。

(2017·

厦门模拟)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

读图,回答1~2题。

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

A.1小时40分钟B.2小时20分钟

C.3小时20分钟D.4小时40分钟

1.C 2.D 解析:

第1题,a~b期间,该地昼短夜长,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昼长逐渐变长,至b点时昼夜平分。

第2题,该地一年中日出最早和日出最晚时间约相差2小时20分钟,因此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钟。

(2017·

济南模拟)假设海洋中有甲、乙两个小岛。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甲、乙两岛日落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岛上的居民不可能比乙岛先看到日落

B.甲岛上的居民有可能在当地的冬至日前后,比乙岛先看到日落

C.乙岛上的居民即使在12月22日前后,也比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

D.在一年中,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的时间远比乙岛多

4.影响甲、乙两岛日落时刻差异的因素有(  )

①经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太阳直射点位置 ④地形、海拔 ⑤当地人的作息时间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①③④D.①③⑤

3.B 4.C 解析:

第3题,从图示位置看,甲岛纬度稍高,靠近南回归线,乙岛纬度稍低,靠近赤道。

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时,甲岛昼变短,日落较早;

在当地冬至日附近,甲岛昼最短,日落最早,有可能比乙岛先看到日落;

可推断只有在太阳直射北纬20°

~23°

26′期间,甲岛居民有可能比乙岛居民先看到日落。

选B项。

第4题,太阳直射点向哪(南、北)半球移动,此半球昼变长,日出变早、日落变晚;

纬度越高,昼长变化幅度越大,日出日落时间变化大;

同一纬线,越靠东时间越早,日出越早;

高海拔地区,日出较早,日落较晚。

选C项。

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与昼夜

长短计算判断

1.日出、日落方位

(1)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东南)、日落西北(西南)。

(3)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4)日影朝向,始终在太阳方位的相反方向。

正午,直射点日影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