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341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doc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doc(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doc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

(7-9年级)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3)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3)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4)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5)

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7)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6)

二、7-9年级的具体目标……………………………………(6)

第三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9)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9)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与组织………………………(36)

第四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39)

一、实施的基本要求…………………………………………(27)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与组织形式…………………(43)

三、教师的有效指导…………………………………………(46)

第五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评价……………………………(47)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47)

二、评价的方式………………………………………………(48)

三、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49)

第六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50)

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50)

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50)

三、教师培训…………………………………………………(51)

第一部分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

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特别是1992年以来的活动课程有效经验,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同时又适应加强科技教育的信息时代需要。

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对充分发挥活动课程应有的发展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

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

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发展。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密切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或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时空,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也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但与其他类型课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注重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体目标包括:

(一)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

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

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

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具有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

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与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7-9年级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初中生渴望独立、愿意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成功,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愿意接受智力挑战,探究活动的范围广、程度深、社会意义增大等特点。

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使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在探究生活中融入生活、热爱生活。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探究活动,亲历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愿望,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意识和习惯。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并确定探究问题,提出探究设想并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策略,表达探究成果。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学会运用获得的信息描述或说明问题,并做出恰当的解释。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