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课件(共28张PPT)PPT资料.ppt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课件(共28张PPT)PPT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课件(共28张PPT)PPT资料.ppt(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分),参考答案:
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
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
建立殖民据点;
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
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016新课标全国1卷文综40)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参考答案:
原因:
统一与稳定;
耕地面积增加;
精耕细作;
高产作物的推广;
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
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
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二、影响、意义类材料题,1、设问方式:
一定要看清楚要求,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如:
(2017新课标全国1卷文综4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如:
(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41),2、解题模板,
(1)模板一:
国内+国外,国内:
政治:
社会性质、政治势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经济:
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经济结构变化、增强国力、减轻人民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思想文化:
冲击传统或主导思想、宣传进步思想、思想解放、提出新理论,国际:
两国关系(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国际格局变动、影响世界和平、其他国家发展等,
(2)模板二:
对当时+对后世,对当时:
目的、解决的问题、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对后世:
时代影响、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社会发展),注意一分为二:
对内和对外、积极和消极,方式一:
经济:
文化:
生活:
军事:
外交:
方式二:
材料角度:
制度本身:
个人(百姓):
社会:
国家:
(2017新课标全国1卷文综40)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参考答案:
作用: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君主专制被推翻;
等级制度被废除;
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41)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变化: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
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有利于发展生产;
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三、特点、特征类材料题,1、设问方式:
一定要看清楚要求,历史特点:
历史事物的具体性、特殊性。
其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
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
2、解题模板: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背景:
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政治环境、思想环境、外部因素等,时间:
发生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等(如历史悠久),目的:
阶级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过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新发展,内容:
具体措施、实践依据、体现什么思想、突出什么方面、运用什么方法等(形式、表现、对象、范围、领域),程度:
完成或实现情况(制度化、是不是彻底、局限性),范围:
地域范围、领域范围等,影响:
政经文、积极消极、对后世有利不利等,(2014新课标全国1卷文综40)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6分),特点:
宋应星: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
多总结,少创造。
牛顿:
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
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2013年全国卷140)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0分),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
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
以民间交流为主;
海洋意识不足。
四、异同、区别类材料题,1、设问方式:
一定要看清楚要求,求异型:
“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不同之处(区别)?
(X分)”。
求同型:
“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相同点(相似之处)?
(X分)”,2、解题思路:
先分别概括两个事件特点(参考上一专题),再进行相同点、不同点的比较,比较格式:
前者;
后者注意两个对称性,注:
如果设问强调“发展、变化之处”,侧重于强调后者的新特点,(2016年全国三卷40题)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
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目的:
救济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政权认同。
(6分)相同:
政府主导;
设置救济机构;
立法保障;
因类而异。
(8分)不同:
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2016年全国三卷40题)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差异:
雍正年间:
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
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清廷认为开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