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2127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坚持实践正义原则;

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史实链接

1.和谐理念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

“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人必须顺应自然。

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社会冲突,希望实现社会的和谐。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克己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倡为政以德。

孟子提出“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民。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认为,社会的和谐安定在于它的“有序”,而仅凭儒家的“仁政”、墨家的“兼爱”无法实现“和谐”社会,只有“以法为本”、“以法治国”才能实现一个稳定有序的理想社会。

(2)“和谐”理念的现代实践

天人合一:

建设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社会。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

(产业结构发展;

区域结构发展;

科学发展观)

协和万邦:

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

(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承担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

主张多边主义;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

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典题示例1

人们常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A.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B.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西汉时董仲舒提出“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强调天人合一

D.南宋时期朱熹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

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

“和”字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A、B、C三项都涉及到“和”字,只有D没有,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为D。

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虽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但这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董仲舒:

如果天子无道,上天就会降灾于他。

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屈原: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

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涵。

(主张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时,巧妙地援引了传统民本思想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热情歌颂了农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新中国民主政治架构;

社会主义建设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

典题示例2

明朝有学者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

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解析 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材料本意。

强烈社会责任感:

从远古老子传播仁德教育,到恩格斯传播共产主义理念。

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高科技产品创造发明历程中的伟大发明家、科学家。

民族危机关头,积极投身革命洪流,报效祖国的仁人志士;

站在时代前沿,指引人民前行的革命政党。

(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人:

从发动二战的希特勒,到侵略中国的东条英机;

从从事恐怖活动的恐怖分子,到鼓动他人反国家反民族的右翼势力等。

典题示例3

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的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

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的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故选C。

二、西方普世价值观——自由、民主、人权

1.自由:

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

2.民主:

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3.人权: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所谓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者说,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1)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业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体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

(2)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

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经过艰苦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由理论付诸于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支柱。

(3)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①人文主义兴起:

16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要求摆脱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

②理性主义兴起:

17~18世纪,理性主义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主张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提供了政治构想。

③自由主义:

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加紧进行,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经济上要求自由经营、政治上要求自由主义改革,进一步享有政治民主权利,从而推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的潮流。

(4)从17世纪开始的两个世纪中,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乃是西方所推崇的“普世价值”,他们谈的自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包括了贩卖奴隶的自由,包括了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的自由,包括了向中国倾销鸦片的自由。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都迷信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迷信以恶报恶,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典题示例4

(2013·

广东高考)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解析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C项“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有为个人谋取更多权力的倾向,有危及民主政治的可能性。

A、D两项对雅典民主政治基本没有什么威胁;

B项属于雅典公民民主权利的体现,都不符合题意。

典题示例5

有人说:

“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和精神危机

B.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临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

C.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的本性

D.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战争、疾病的威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理解。

“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喻指人类把上帝赶走了,把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如牛顿的力学体系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传播。

“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指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方因社会问题带来的紧张感和压力感,使人类陷入精神危机中。

故选A。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法治、爱国等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1)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1954年宪法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4)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5)“一国两制”实行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7)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典题示例6

美国学者约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解析 现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题干正是反映了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