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表格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2108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表格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表格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表格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表格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表格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表格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表格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表格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表格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教学准备

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

一、引导阶段

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教后修改

板书设计

1、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小结

课后反思

签名

小圆点的魅力

1、引导学生体会圆点在纸上不同位置的感觉。

2、引导学生了解圆点排列与圆点由大到小排列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3、运用圆点来组合各种图形

1、了解圆点排列与圆点由大到小排列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2、运用圆点来组合各种图形。

引导法讲授法

彩笔、瓶盖、纽扣等圆的东西

一、引导阶段

教师出示一个圆圈,问:

有什么感觉,然后在这个圆圈上再套几个圆圈,有没有不同的感觉。

(产生动感)

结论:

同一圆点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二、发展阶段:

1、交流各自预先观察的结果,说说圆的种类有哪些(有圆的面,圆圈),在生活中圆是如何运用的。

2、欣赏教材上的图。

(1)三张有各有一个小圆点的图,请学生观察,这三张图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圆点在中间的图给人稳定的感觉,圆点在上面的给人下落感,圆点在下面的给人安全感。

(2)很多的小圆点并在一起会产生线的感觉

(3)小圆点从小到大的排列会产生移动感。

3、欣赏教师带来的平面构成,说说是否喜欢这样的图,为什么,它是由什么样的圆来构成画面的。

4、教师提高大小不一样的圆面和圆圈,请学生自己来摆一摆,看谁摆出画面更好看。

5、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讨论要准备该如何组成画面。

三、学生动手制作,教师指导

1、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完成一张作业,可以是用多种材料进行拼帖,也可以用画的。

2、允许根据画面的需要,加入少量的线条。

四、展示评价

1、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业最有创意。

2、给作业不够想理的小组提出建议

1、同一圆点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说说圆的种类有哪些(有圆的面,圆圈),在生活中圆是如何运用的。

3、很多的小圆点并在一起会产生线的感觉

4、小圆点从小到大的排列会产生移动感

黑与白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的图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要领。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1、欣赏各种黑白图形,了解设计要领。

2、设计。

欣赏法指导法

白纸、彩纸、剪刀、胶

1、先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二、发展阶段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黑与白正负图形的要领: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

图形要简洁,线条要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

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

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

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三、作业要求

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四、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所学的正负形,尝试用剪纸或者立体形式动手做一做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1、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

2、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

3、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

主体与背景

1、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3、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脑,进行主体与背景的创作

引导法讨论法

绘画工具

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

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

学生答:

人物(玩耍)---主体

环境(建筑)--背景

师揭题:

主体与背景(课件1)

1、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

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2学生思考:

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3、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

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4、作业要求: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5、学生创作、师辅导

三、作业展示、评价

四、收拾与整理

冰川与晚霞

1、让学生知道色彩构成的意义。

2、理解色相及其推移变化

3、色相推移作业的画法要求

1、做色彩明度推移学习。

2、明度深浅对比的变化层次。

让学生初步掌握调色的方法和技能及掌握涂色的方法。

对比法理解法

水彩、画纸、毛笔、水罐、调色盘等

一、引导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以及所收集到的图片,资料(注意色彩的渐变效果)

2、让学生看看教材上的"

知识窗"

,了解色彩渐变的知识。

1、教师示范: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例如,普蓝,在以后的步骤中我们可以称之为主色)画一个简单造型(例如,一棵松树,也可以是几何图形)用直线或曲线将图形分割成若干份(可以用笔来画,也可以用硬物划出印记)接下来进行调色并作画。

注意:

调色这一步很重要,要多挤一些主色颜料,最好一次挤到位,黑色或白色可以逐渐添加。

深色宜选择用加白的方式来表现色彩的渐变,反之浅色宜加黑色来表现色彩的渐变。

2、学生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创作思路。

三、收拾和整理

作业完成后,提醒学生清洗绘画工具,清理桌面。

等作品晾干后再收藏。

1、利用色彩渐变的方法,画出有装饰效果的风景画或抽象作品。

2、用红,橙,黄或蓝,绿,紫等同类色,进行色彩渐变的练习。

画嗅觉

1、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拼贴等方法表现几种气味。

2、培养学生关注、创造、表现身边事物的能力。

3、通过闻一闻、说一说、画一画、评一评,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能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觉、心情,丰富情感体验。

1、通过学习,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轻松,体验过程的愉快,创作的个性化。

2、学生能以绘画、拼贴等形式表现闻到气味的感受。

讨论法讲授法

1、同学们,在我们教室里有样东西,我们却看不到它,你们猜猜是什么?

(空气)

2、对啊!

在我们的教室里到处都充满着空气,闻一闻,什么味道?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等待一下(拿出空气清新剂喷一喷)我们再来闻一闻,现在你闻到了什么味道?

闻到这股香味,你的心情怎么样?

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

想不到闻到空气中的香味后会有这么奇妙的感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气味到底有多么奇妙!

1、刚刚闻到香味的这种感觉,你能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

(1)小结:

可以画下来

(2)用语言说出来,你能试一试吗?

(3)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写下来。

(4)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闻到气味时的表情也很丰富的。

谁来试一试?

今天我们主要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感受。

揭示课题--画嗅觉

2、老师闻到这股香味,已经把这种感觉画下来了。

同桌讨论: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空气中的香味的?

这张作品表达了老师闻到香味后愉快的心情体验。

3、除了点和线条以外,还可以用什么绘画形式来表现呢?

我们来欣赏一位同学的作品,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这种香味的呢?

学生交流(我们还可以从作品的色彩中感受到快乐的体验)

4、大师们也有许多表现香味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5、同学们,你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哪些味道?

打开瓶子让大家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味道?

三、学生作画,老师巡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