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所谓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区域分析与规划所谓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规划所谓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
(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
(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
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
(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
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
(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规划: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
(1)资源开发;
(2)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
(3)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8、区域分析:
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
(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2)区域经济分析;
(3)区域发展分析。
9、区域分析方法:
(1)地理学的比较法:
常用实际考察法、统计图表法、地图和遥感技术法等;
(2)经济学的分析法:
均衡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边际分析、实物分析、价值分析、结构分析等;
(3)数学的模拟法:
数理统计(回归分析、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随机过程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图论)。
10、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1、自然资源:
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其特性如下:
(1)有限性:
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希缺性;
(2)区域性:
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3)整体性:
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1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13、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才能避免盲目性;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14、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量的评价:
服务年限和远景需求量;
(2)质的评价:
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地域组合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
(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
15、人是具有多种自然、社会属性的综合体,其集生产、消费于一体,是进行社会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主体。
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即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与经验结合而形成的劳动能力。
16、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17、作为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18、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1)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
(2)人口增长分析:
人口的自然增长:
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3)人口质量分析:
人口的身体素质、人口文化技术构成、人口的思想素质;
(4)劳动力供应分析:
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就业者、老年就业者、求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人口、军队服役人口、其它人口。
(5)人口的分布分析:
人口密度、人口比重。
19、适度人口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20、人口承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1、人口适度和人口承载力问题的出发点:
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22、研究适度人口应注意:
(1)因地而异;
(2)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
(3)因经济生产力的技术水平而异;
(4)因时间而异。
23、技术:
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24、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技术先进,利用范围越广,经济价值越能充分体现;
(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25、技术引进:
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
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
技术转移:
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26、技术转让或转移的优点:
(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羸得时间;
(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27、技术转移或转让分类:
(1)按方式与途径:
无偿转让(不需付出报酬)、有偿转让(需要支付转让费用)。
(2)类别:
简单的技术转移、吸收型、垂直、水平。
28、影响技术转让和转移的因素:
需求障碍、资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劳动就业障碍、技术人力资源障碍、规模障碍、基础设施障碍、文化障碍、时序障碍。
29、技术选择标准:
高产出、社会极限生产、高积累、时间系列。
30、中间技术:
发展中国家宜采用易推广、消化的,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同时比初级原始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
31、衡量技术是否为适用技术的目标:
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
32、技术选择的原则:
(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
(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33、国民生产总值:
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
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和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34、联合国规定不发达国家的三项标准:
(1)每人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
(2)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10%;
(3)识字人数占全国人数的比重低于20%。
35、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指标进行区域分析时,既要考虑总量指标,也要考虑相对量(人均)指标,总量指标反映了一个区域的整体实力,相对量指标则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个体平均水平。
36、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UNRISD的指标体系:
(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2)人口中在2万人以上居民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3)人均每天动物蛋白质消费;
(4)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
(5)职业教育入学人数;
(6)每千人报纸发行份数;
(7)每一居室平均居住人数;
(8)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
(9)工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10)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量;
(11)人均电力消费;
(12)人均钢材消费;
(13)人均能源消费;
(14)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15)人均外贸额。
前九项是社会指标,后六项是经济指标。
37、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的指标体系:
由一些容易获得并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同基本需要的一系列指标组成的较为简便的综合指数,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
主要用来衡量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不能充分地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
38、刘再兴的9项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总规模、经济增长活力、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工业化结构比重数、结构转换条件、人口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指数、城市化水平、居民生活质量。
指标覆盖面较大,但经济指标、生活质量指标份量不足。
39、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
(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2)日本学者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
A、资源大国型:
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丰富;
B、自然资源大国型:
劳力少自然资源丰富;
(3)资源中等型:
(4)资源小国型;
(5)石油输出型。
40、自然资源贡献率=(农业产值+矿业产值)/人口数;
人力资源规模=人口数*平均寿命*(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比重+1.39*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口比重+1.94*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
工业化进展程度=制造工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41、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不发展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42、珠江三角洲处于成长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扩大优势产业部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价格竞争力;
(2)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前向、后向、侧向的关联产业;
(3)不断增植新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4)沿若干开发轴线培植新的或次线的增长极。
43、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内容:
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
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44、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划分;
(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主导产业、辅导产业、基础性产业;
(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
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45、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