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会议材料.docx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会议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会议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会议材料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会议材料
编者按:
2014年12月19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视频会议,葛道凯司长主持会议,鲁昕副部长做重要讲话。
会后,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就贯彻会议精神作了指示,要求各职业院校认真学习鲁昕副部长的讲话,借鉴十个单位的经验和做法,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
一、鲁昕副部长讲话
今天召开的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会议,主要是通过总结交流近年来各地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做法,全面部署经济新常态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尤其是国务院《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成为能够创造价值的教育。
下面我提出三点意见:
(一)增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感
职教会和两个文件亮点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全方位创新。
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高等院校的使命是积累科学文化知识,而职业院校的使命是积累技术技能。
职业院校办学路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当前,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部署,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项关键任务。
为什么把现代职业教育放在教育发展的突出位置,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机构调整问题。
要以职业教育为切入点,进行教育结构的大调整,尤其对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结构大调整。
其意义有四个方面:
1.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总书记在中央经济会议上从九方面论述我们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
教育结构应适应新常态下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类型和高中阶段教育类型方面。
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增高点转向新的增高点,传统增高点靠投入的增加,尤其是政府投入的增加,资源、能源消耗。
经济发展新的增高点是多元驱动力,创新驱动,人力资源创造价值驱动,全民创新驱动,消费需求驱动等。
而职业教育怎样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面对新常态,职业教育要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中去,按照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8个更加注重”,全方位转变升级,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对于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要创办有价值和能够创造价值的职业教育,要为国家带来价值,为社会、企业、家庭以及劳动者个人创造价值。
所以,职业教育是直接创造价值的教育。
2.提升中国产业全球竞争力,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中国产品虽遍布世界,但还有一部分产业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核心竞争力较弱。
“中国制造”有很多,但在产业上并不是中高端的,尽管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改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这三个转变是提高中国产业的总要求。
教育中不能缺少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决定着能否实现这三个转变。
如果实现三个转变,我国产业就可以在国际产业链中实现中高端,带来的价值也就更高。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教育结构适应不了产业结构。
对于这些突出问题,我们要对其进行调整,要站在国际前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要做品质教育,瞄准中高端,不能只培养中低端人才。
3.实现创造价值人人共享,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青年更高质量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
要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国家创造价值;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帮助广大青年就业创业、成功成才,阻断贫困代际转移,缩小贫富差距,为个人和家庭创造价值。
因此,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价值创造功能,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使他们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
4.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中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人才,也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职业院校的立校之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贯穿办学全过程的主线。
现代职业教育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不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难以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因此,要树立质量立教、质量立校意识,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打造职教质量、职教品牌。
(二)明确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培养重点任务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完全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今天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
中高端制造业、轨道交通、物联网、旅游、健康管理服务等方面。
职业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培养定位底;二是理念相对落后;三是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五是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
因此,在进行现代职业教育当中,已经把提高质量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
什么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我理解为一段话:
高质量职业教育是价值创造功能充分彰显的教育,是为产业输送中高端人才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一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厚重的人文素养和敬业的职业精神。
既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也有精湛的技术技能,这也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
抓好职业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今后工作的具体要求: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本质要求。
一是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改进德育课教学,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德育课程。
要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守法。
二是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课程。
三是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精神培养。
要上好职业生涯课程,通过系统、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设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成就职业理想。
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
2.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
一是调整专业结构。
职业院校要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需求,重点设置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所需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
要注重传统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
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技艺、民间工艺等相关专业。
二是优化专业布局。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宏观调控区域内职业院校专业点建设,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一致的专业布局。
要紧密对接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促进知识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三是推进示范专业建设。
要重点推进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轨道交通、旅游、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示范性专业点,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3.健全中高职衔接制度,保障系统培养质量。
推动和规范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
一是科学确定中高职衔接专业。
要研究行业企业技术价值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确定适合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专业,重点做好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专业。
本科衔接专业试点要注重技术含量高、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
二是制定中高职衔接学校资质标准。
推进中高职衔接必须要有条件限制。
文件要求,至少要有三个条件:
办学质量好的中职、技术技能价值含量高的专业、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地区。
三是加快构建课程衔接体系。
要统筹安排中高职衔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顶岗实习。
明确各阶段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4.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是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要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渠道,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集团要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各地要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创造条件、完善政策,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
二是广泛开展实践教学。
要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文化课中要强化实践性教学,在专业课中要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
这次文件中提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达到总学时的60%,指的是所有课程。
三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要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作用,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步伐。
5.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推进规范培养。
促进教育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升管理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是完善教学标准体系。
教育部将加快修订德育课、文化课等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继续制订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
各地也要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
要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教学标准。
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各地、各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基本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要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强化教学管理人员培训。
要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
三是加强质量监测与评价。
要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完善质量评价制度。
各地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定期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情况评价,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
职业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监测,及时向社会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三)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质量基础
要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质量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重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夯实基础、完善保障,着力解决学校“散、小、差”、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重在科学定位、强化服务、办出特色、分类评价,着力解决学校办学与普通教育趋同、服务企业和社区能力不足的问题。
1.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
一是整合资源。
推动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扩大优质中职教育资源辐射范围,促进中职学校做大做强,增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