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1685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苏教版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4课《古诗两首》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两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涕、巫、洛、祭”4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①理解古诗内容;

②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及重点诗句。

重点

1.识字、写字。

2.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殷切期望和爱国情感。

难点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领悟诗句文字的意境和韵味。

学法

问题学习、探究学习

教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是谁写的?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演示第2、3张幻灯片)

 

你们喜欢古诗的这种表达方式吗?

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

(演示第4张幻灯片)

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表达了作者思念名将李广和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

喜欢

读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明白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演示第5张幻灯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狂喜的心情。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

(演示第6张幻灯片)

(1)涕、巫、洛。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及思想感情,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明白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演示第7张幻灯片)(插入音频1)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总结整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的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演示第8张幻灯片)

4.解读作者:

(演示第9张幻灯片)

杜甫:

712—770,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5.理解重点词语:

(演示第10-13张幻灯片)

闻:

听说。

  官军:

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

收复。

  河南河北: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

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

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涕泪:

眼泪。

    

青春:

指春天的景物。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路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作伴:

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巴峡:

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巫峡:

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

今属湖北。

  洛阳:

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白日:

白天。

  即从:

立即从……到……。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二、精读课文(演示第14—26张幻灯片)

1.了解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时年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2.古诗题目解读。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这首诗是在什么时间写的?

这首诗的题目说明了什么?

 

3.诗人听闻到了什么?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听说官军收回蓟北,平叛了安史之乱,高兴得泪湿衣裳。

注解: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2)“忽传”说明了什么?

(3)“初闻”说明了什么呢?

(4)“涕泪满衣裳”紧跟在“忽传”“初闻”之后,说明了什么?

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5)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当诗人终于盼来了久违的胜利,即将返回自己的故乡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呢?

(1)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2)“愁何在”“喜欲狂”说明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家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家人的喜反过来增加了自己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5.诗人和家人都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中,诗人后边会怎样做呢?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晴朗的天空下我开怀痛饮,放声高唱,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

(2)这两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句哪句是诗人狂喜的具体形态描写?

哪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情形?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1)“穿”“下”“向”三个词可以换成其他词吗?

为什么?

不可以。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

(2)这首诗哪句诗叙事点题的?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3)后边的诗句是描写什么的?

 

(4)这首诗中,诗人由“忽闻”到“涕泪”、“喜欲狂”等的心理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全诗释义:

在剑南忽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三、归纳总结(演示第27张幻灯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忽闻叛军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1、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生字卡输出字的读音。

2、同学之间交流互相提问识记生字。

 

闻和收。

收复失地后所写。

诗人听到收复失地后所抒发的情感。

 

说明捷报来得太突然。

刚刚听说。

 

把诗人狂喜的形态和心境具体地描写了出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让学生认读本课生字。

 

让学生简略了解课文讲解的内容。

 

熟悉诗文。

 

让学生学会感悟诗意。

 

了解作者生平。

 

让学生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

 

理解题目含义。

 

了解历史背景。

 

感悟诗人的感情变化。

 

感悟诗人的情感。

 

感受喜悦的气氛。

 

了解字词的作用。

 

整体感悟古诗。

 

新课导入

第二课时

前边我们学习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现在,我们来学习另一篇抒发自己对国家的热爱的古诗《示儿》。

(演示第28张幻灯片)

 

读课题《示儿》。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古诗名称。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演示第29张幻灯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古诗,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

(演示第30张幻灯片)

(1)祭。

(2)在理解生字的基础上组词:

祭祀祭奠

(3)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及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表现了陆游对于收复故土的渴望和不能亲见北定中原的悲伤。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演示第31张幻灯片)(插入音频2)

3.总结整理:

《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演示第32张幻灯片)

4.相关链接:

(演示第33-35张幻灯片)

(1)陆游:

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九州:

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3)写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5.理解重点词语:

(演示第36、37张幻灯片)

示儿:

告诉儿子。

  

元:

通“原”,本来。

  

万事空:

什么也没有了。

  

但:

只是。

  

九州:

这里代指中国。

  

同:

统一。

  

王师:

宋军。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二、精读课文(演示第38-47张幻灯片)

1.古诗题目解读。

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2.那么诗人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的统一。

(2)这两句诗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会不开心呢?

 

(4)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3.诗人这样伤心难过,他告诉儿子在他死后要为他做些什么事呢?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人知道死之后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要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3)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