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识宗通史导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1681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唯识宗通史导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唯识宗通史导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唯识宗通史导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唯识宗通史导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唯识宗通史导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唯识宗通史导言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唯识宗通史导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唯识宗通史导言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唯识宗通史导言Word文件下载.docx

由旃陀罗笈多(也称月护王,320—335在位)于公元320年建立,国都为华氏城,主要统治中印度。

至第二代沙姆陀罗笈多王(335—375年在位)继位后,东征西讨,奠定笈多王朝之基础。

第三代旃陀罗笈多二世(也称为超日王,375—414年在位)绍承其父之伟业,攻略印度西北部,统治印度平原及旁遮普之一部,版图及于印度大部分地区。

超日王在位时期是笈多王朝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不过,这种繁荣,仅延续了二十年左右,此后,国势渐渐衰败。

至塞建陀笈多在位(也称帝日王,455—480年)时,民穷财尽,以致不得不藉改革货币来维持现状。

白匈奴族于此时从西北印度侵入,至觉护王(480—500年)时,笈多王朝终于丧失西印度,笈多王朝实际上于此终结。

最后,仅在摩揭陀、阿逾陀一带,保持残局,此称为“后笈多王朝”。

在超日王时期,东晋时期的求法僧人法显来到印度,回国后在其所著《佛国记》中记载了当时笈多王朝的许多情况。

法显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经新疆,越葱岭,过中亚,历尽千辛万苦,约于402年进入北天竺(印度河流域),然后转入中天竺(恒河流域)。

后于摩竭提国(即摩揭陀国)首都巴连弗邑(即华氏城,今巴特那)留住三年,学习梵文,阅读梵书,抄写经律。

后又从恒河出海口乘船,南渡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又留住二年。

411年,法显横渡印度洋,经耶婆提(苏门答腊),随风暴漂抵山东崂山登陆,此时已是412年。

法显记述了超日王统治时期北印度的一些情况。

他说,笈多王朝统治下“中天竺”一带“寒暑调和,无霜雪。

人民殷乐……”;

“民人富盛,竞行仁义”。

表明北印度地区气候温和,适于农作,经济繁荣,人民富庶。

法显说当时的印度人“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

”“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生口,市无屠酤及估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唯旃荼罗、猎师卖肉耳。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经济生活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关于超日王时期的政治情况,法显也有所记述。

他说:

“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

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

”政治形势比较稳定,罪犯不多,刑罚也不太重。

国家官吏,都从政府拿俸禄,即所谓“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

关于佛教,法显记载:

“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后王王相传,无敢废者,至今不绝。

”这里指明国王、长者和居士都拥有大量土地,他们又把土地、房屋、园圃、民户和牛犊等不动产和动产捐赠给寺院僧侣,而且王王相传。

笈多王朝初期,信奉婆罗门教,对佛教并不重视,如塞建陀笈多于459年打退白匈奴侵略,庆祝胜利,特修建一座华美的毗纽天神庙,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典礼。

可见,佛教在当时并未成为核心。

然而,根据真谛翻译的《婆薮盘豆传》的记载,世亲曾经很得正勤日王和新日王两代的信仰,特别是新日王跟世亲受过戒,正勤日王的妃子随世亲出了家,后来新日王和他母亲又请世亲常住于阿逾陀。

另外,根据玄奘的记载,那烂陀寺的建造开始于笈多朝的帝日王,后来觉护王、幼日王等历代国王都有所扩建。

从真谛和玄奘所记述的事实看,笈多王朝到塞建陀王时,就开始改变政策,已经大力扶持佛教发展。

印度瑜伽行派即勃兴于此王朝统治时期。

其次,从佛教经典的传承来讲,瑜伽行派的形成应该与大乘佛教中的“唯心”一系佛典以及小乘佛教中的“一切有部”有密切的关系。

初期大乘佛教《华严经》中的“一切唯心作”以及菩萨“十地”的修行阶位说,是瑜伽行派的重要源头之一。

而《大乘阿毗达磨经》以及《楞伽经》、《解深密经》更是瑜伽行派赖以形成的根本典据。

其中,《解深密经》基本上奠定了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是其最重要的经典依据。

《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严经》、《密严经》则对于早期唯识思想影响很大。

传说瑜伽行派的祖师是弥勒,但弥勒是否实有其人,学术界一直有争论。

汉传佛教有弥勒著五种论颂的说法。

“弥勒五论”是:

《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论颂》、《辨中边论颂》。

藏传没有《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论颂》,与之相应的是《现观庄严论颂》和《辨法法性论》,共同具有的三部论是《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颂》、《辨中边论颂》。

其中,《瑜伽师地论》被公认是唯识学的根本论典。

上述“五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有唐玄奘的全译本以及部分异译本,如真谛所译的《决定藏论》与《瑜伽师地论·

抉择分》相同。

《分别中边论》、《辨中边论》,有真谛和玄奘译本,但仅署世亲造,不别署弥勒作颂。

唐义净所译的《金刚经论颂》题无著造,此前北魏菩提留支译《金刚般若经论》和唐义净译《金刚般若经论释》都含有此类颂的内容,但唯题世亲造,不但无弥勒署名,也未署名无著。

至于《分别瑜伽论》,无汉译本,但相当于《解深密经·

分别瑜伽品》,此品系弥勒提问,由佛作答,而非弥勒所说。

据此,“弥勒五部”虽是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不一定是弥勒所作。

一般认为,在瑜伽行派兴起时,大乘佛教中曾有弥勒论师,该派假托弥勒菩萨之名流通种种论著,把唯识和法相学说组织起来,而其后则将这些著作归之于弥勒名下。

传承弥勒之学的是无著、世亲兄弟。

关于无著、世亲的年代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

但据真谛所作传记考察,他们当处在笈多王朝相对强大,经历两王换代,而后王更加支持大乘佛教的时刻。

近人把超日王定为旃陀罗笈多二世,约376—380年即位,死于413—415年间。

但另有塞建陀笈多也采用超日王称号,他的统治则终于467年。

一般以395年至470年为无著的生存年代,以400年至480年为世亲的生存年代。

二人的佛教活动时间是在法显回国之后。

据真谛翻译的《婆薮盘豆法师传》,无著、世亲是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人,此地即贵霜王朝犍陀罗的首都。

他们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同名“婆薮盘豆”(即天亲,或译世亲),同时于一切有部出家。

无著“往兜率多天谘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

还阎浮提,如说思惟,即便得悟,于思惟时,地六种动。

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

阿僧伽译为无著。

尔后数上兜率多天谘问弥勒大乘经义,弥勒广为解说,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以己所闻为余人说。

闻者多不生信。

无著法师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

弥勒即如其愿,于夜时下阎浮提,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为信众诵出《十七地经》(即《瑜伽师地论》),是谓大乘弥勒菩萨教。

[①]

无著之弟世亲也从一切有部出家,常居阿踰陀。

此地原为憍萨罗国故都,笈多王朝超日王迁都至此。

世亲作《阿毗达磨俱舍论》,取“经部”之说,立“有部”新义,破罽宾“毗婆沙师”所执“有部”旧义。

“论成后寄与罽宾诸师。

彼见其所执义坏各生忧苦,正勤日王太子名婆罗袟底也。

婆罗译为新,袟底也译为日。

王本令太子就法师受戒,王妃出家,亦为法师弟子。

太子后登王位,母子同请留法师住阿緰阇国,受其供养。

法师即许之。

”《婆薮盘豆法师传》中所说的“正勤王”可能是普鲁笈多,“新日王”可能是那罗僧诃,二人在位时间,约467—473年。

然而,世亲执持小乘教义,不信大乘,说大乘非佛所说。

后来被其兄无著所说服,接受大乘教义。

无著圆寂之后,世亲“方造大乘论解释诸大乘经,《华严》、《涅槃》、《法华》、《般若》、《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论,悉是法师所造,又造《唯识论》”等等论典。

世亲八十岁时,于阿緰阇国圆寂。

署名无著的著作,汉、藏文译本共约30种。

署名世亲的著作,汉、藏文译本共约50余种。

无著现存的论著主要有:

《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顺中论释义》、《金刚般若经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这些都是印度大乘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其中,《显扬圣教论颂》是重新组织《瑜伽师地论》的纲要性著作,《摄大乘论》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着重用不同形式来概括唯识法相的整体思想,《金刚般若经论》和《顺中论释义》则分别注释《金刚经》和《中论》初二颂,对般若空观作新的解释。

另有《六门教授习定论》,是讲授瑜伽方法的著作。

世亲现存著作涉及面很广泛,早期著作有《俱舍论》等;

发挥弥勒学说的,有《大乘庄严经论释》、《辩中边论释》、《金刚经论释》等;

解释无著著作的,有《摄大乘论释》、《习定论释》等;

阐述自己观点的,主要有《佛性论》、《成业论》、《二十唯识论》(论本二十颂,自作解释),《三十唯识论》(有颂无释)等。

此外,世亲还对大乘经还做了许多注释,如解释《华严经》的《十地经论》,汉译之后,影响很大,以至出现了一批“地论师”;

其《无量寿经注》汉译之后,也成为我国净土宗的根本典据。

此外,还有注释《法华经》、《缘起法门经》、《无尽意经》、《宝髻经》的著作。

关于世亲学说的继承者,现存资料极其有限。

窥基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中说:

世亲造《唯识三十颂》,而与其同时代的亲胜、火辨二大论师造此颂释,而一百多年后,又有八位论师也造论解释此颂。

窥基所记的其它八位论师中,德慧、安慧为师徒关系,安慧与护法论师为同时代人。

净月也与安慧同时,胜友、胜子、智月三论师则是护法的门人。

而护法、难陀与世亲的关系古代记载不甚明了,现代学者则众说纷纭。

从总体上说,世亲之后的瑜伽行派传承可以分为两大系统,即一般所说的“无相唯识学”和“有相唯识学”。

前者也称之为“唯识古学”,后者称之为“唯识今学”。

“唯识古学”的代表人物是难陀。

关于难陀的身世,不甚清楚。

依据窥基的记述,他除作《唯识三十颂》的注解之外,还作过《瑜伽师地论》的注解。

难陀很重视《摄大乘论》,力主“见分”、“相分”二分说,主张“种子新熏”说。

安慧也是“唯识古学”的一大家。

他是南印度人,活动在六世纪初。

北魏时菩提流支译《宝积经论》、真谛译《随相论》、玄奘译的《杂集论》,都是他的著作。

藏文译籍中保存了他的更多的论疏,如《俱舍实义疏》、《释轨论释》等。

其中《辩中边论注》还有梵本。

藏文资料说其直接受教于世亲,而玄奘所传,安慧之师为德慧。

根据呂澂的研究,应以玄奘所传为是。

安慧继承了难陀之说,并别受陈那的影响,力主“三分”说。

“唯识今学”的最重要代表是陈那,被誉为印度中期大乘佛教最有成就的学者。

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陈那是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家庭。

然其生卒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大致界定在五世纪后半叶到六世纪上半叶这个期限。

陈那的著作很多,唐代文献说他曾经注解过世亲的《唯识二十颂》,也有《俱舍论》的注解,不过,可能未曾为《唯识三十颂》作注,因为窥基所述“十家”中没有他的名字。

陈那在因明方面很有造诣,著作很多,唐代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说:

“因明著功,镜彻陈那之八论”。

其因明八论,其中汉译的有《观总相论颂》、《因明正理门论》、《取因假设论》;

汉、藏文均有译本的有《观所缘论》;

僅有藏文译本的有《观三世论》和《集量论》,后者近代被转译成汉文;

另有《因门论》和《非因门论》,没有保存下来。

陈那门下的著名弟子是护法。

他是南印建志城的大臣子弟,活跃于中印度,二十多岁时曾在当时学术中心的那烂陀寺作过住持,二十九岁时后居于有名的伽耶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