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1]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1251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1]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1]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1]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1]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1]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1]文档格式.doc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1]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1]文档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1]文档格式.doc

党中央把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放在农民增收的问题上,是有其深远战略思考的,这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

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1、促进农民增收关系稳定大局。

我县有近22万人口,

其中农业人口16.5万人,占75%。

这占我县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全县的长治久安。

“农民安天下安,农民富天下富”,农民如何安?

富裕是关键。

当今社会,要稳定社会大局,只有让农民增加收入、富裕起来。

富裕起来的农民就会安居乐业,农村这块天地就能稳定。

从目前县情来看,农民增收的形势十分严峻: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科技致富本领有限,农业收入增加缓慢;

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产品价值未实现最“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转移,农民接受能力较慢;

再加上农资产品涨价、农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也隐含着不安定因素,影响着稳定的大局。

2、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小康大局。

全面小康,是全社会、全体国民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中国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口不能达到小康,何来全面小康?

在目前大多数农民已经跨越温饱,步入小康的新形势下,增加收入已成为农民的第一迫切需求。

农民收入增加了,其他投入也会相应提高。

例如:

有了钱,就可以学习以提高文化素质;

有了钱,就可以把房子修得宽敞舒适以提高生活质量;

有了钱,就可以广泛开展文化娱乐以丰富精神生活等等。

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就是夯实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关系着全面小康的大局。

3、促进农民增收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大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根红线,则是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都要落脚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衡量党政领导的第一标准,就是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无数事实证明,哪里的农村干部带领农民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哪里的干部就会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哪个地方农民收入问题解决得不好,哪里的干群关系就必要要恶化,干群矛盾就必然要激化。

因此,只有促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才能缩小,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二、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后,作为农村改革的受益者,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就“十五”期间来说,2000年,我县农民纯收入为  元,2005年增加到3410.12元,年均增长 %。

但这样的增幅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因为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相比,存在着差距拉大的趋势,农民增收的途径除了政府政策的优惠之外,其他增收途径仍然不够理想。

农民的增收仍然是“三农”问题中的难点,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点。

而且农民收入不平衡,2005年,人均收入高的村可达  元,而有的村仅为  元。

农民为什么增收难呢?

有诸多因素,从我县情况来看,主要有:

第一、农业本身的弱势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

我县是农业大县,作为第一产业,农业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受难以预测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村技术落后,大部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

由于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干旱、洪涝、病虫灾害都直接引起农民收入下降。

加之我县大部分农户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高,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市场适应能力,摇摆不定的农产品价格,使农业存在较大市场风险,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强。

总的一句话,种田从业就是解决温饱,难赚大钱,相对其他产业来说,农业是最需要扶持的产业。

第二、农民自身的素质制约了农民增收的进程。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

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化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在技术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据统计,我县15岁以上的农村人口113387人,其中:

文盲13278人,占11.7%,小学文化程度68373人,占60.3%,初中文化程度24095人,占21.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为4.3%。

第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是影响农民增收的根本原因。

当前,我县立足实际,大力发展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发展需求。

但部分群众对林果产业存在畏难情绪,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发展林果业来增加收入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如个别村选派培训人员村民不愿去,不愿在统一规划的好地上种植果树,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

据调查问卷抽样统计显示,农民最需要的实用技术依次是种植业(占46.45%)、畜牧业(占19.7%)、设施农业(占8.9%)、林果业(占7.7%),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对林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归根结底,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源其一是观念问题,其二是素质问题。

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未彻底澄清。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以及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而物质利益标准成为这种多样化的主导,从而使部分农民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

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众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普遍存在“怕难、怕险、怕冒”和“等、靠、要”等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意识,缺乏“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

对于今后的生活方式没有明确的认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一些乡、村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村组织对目前结合现状和外部大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还有许多,例如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影响着农产品的流通;

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尖锐,农业缺乏金融支持;

深层的体制问题,阻碍着农业的发展,等等。

多重因素,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决定了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通过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民增收,任重道远,途径多多

增加农民收入,不单是农民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农村、农民、农业等方面配合,全方位努力。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

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

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我县仅为  -  倍,差距明显。

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

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我县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如优质棉、商品粮、卡拉库尔羊、塔里木马鹿、红枣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

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县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

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乡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

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

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

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

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要想方设法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坚实经济。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