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新世纪历史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0366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新世纪历史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新世纪历史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新世纪历史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新世纪历史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新世纪历史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新世纪历史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新世纪历史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新世纪历史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新世纪历史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文档格式.docx

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

(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

(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

(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

日本有人希望“政治上像中国一样统一,经济上像汉人一样灿烂,生活上中国一样安康”。

为什么以“繁荣”“开放”为主题?

而不以封建社会发展的隋唐时期相概括?

(1)繁荣是指当时国家经济发达,尤其是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训,政治清明,武功辉煌,科技文化昌盛,使人感到繁盛和强大。

(2)开放是指是当时的社会经济上繁荣昌盛,政治上博采众长,思想文化上广泛吸收异域文化成就,文学艺术和对外联系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现与开放。

同时,繁荣与开放是一体的,繁荣促进了开放,开放又推动了繁荣,终于使隋唐社会处在繁荣与开放的境地。

(3)从前是以社会发展历史为线索为标准的。

春秋战国——奴隶向封建过渡,秦汉——封建成长,三国——发展,五代宋元——封建继续发展,明清——封建衰老。

(4)现在是以中国文明史发展线索为标准的。

三、教学重点。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

“隋的统一”和“贯穿南北的动脉”。

其中以“贯穿南北的动脉”也就是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烂。

在本课的“每课一得”中还向学生介绍了世界上的其他著名运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展现了新世纪(版)教材的一大特点。

一些讲了的知识并不考,学得多,考得少,学生们爱学,兴趣高。

在文明史中淡化了阶级斗争和王朝建立过程。

由此,隋的统一不是重点,隋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都不做重点介绍。

隋末农民战争对于贞观之治的作用只要在行文中讲明即可。

唐王朝建立与唐末农民战争亦不是重点,点到为止即可。

关于对隋朝文帝与炀帝的评价问题。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唐王朝的建立”“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

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第一、二子目的设置是为第三子目服务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贞观新政”,因为它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而且贞观之治还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清明统治。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但学生不易弄清,教师需要加以指导、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难点来处理。

集中说清“贞观新政”“贞观之治”和“贞观政要”。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这一课有三个子目:

“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繁荣”,其中前两个子目是重点。

正是因为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其表现就是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教材的安排与以往不同的是没有提及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衰败;

从整个隋唐阶段的历史看,也只讲繁荣不讲衰落,其主要原因是符合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问题。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全课有三个子目:

“科举制焕发活力”“衣食住行时尚”“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隋唐科举制的内容是重点。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它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

它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影响着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

它对唐朝社会生活的繁荣和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于对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评价问题。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本课有三个子目“天可汗”“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点苍山会盟”。

其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重点,“天可汗”和“点苍山会盟”是表现。

关于对吐蕃一词的不同看法问题。

第6课开放与交流

本课有三个子目: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重点是前两个子目,突出了国际交往中的中外交流。

如何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关系问题。

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要了解历史人物,必须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总是通过事件表现出来。

要了解历史现象又必须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因为,历史现象总是由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的,是由各历史活动连结起来的。

本单元有很多历史关系就是属于这一类的。

比如,有很多历史人物: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玄奘、鉴真等等,可以把它们分成若干组。

唐太宗是一个历史人物;

他善于用人、纳谏,实行了“贞观新政”,是一个历史事件;

由此,在他的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是历史现象。

武则天是历史人物;

她改国号称帝,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历史事件;

在她统治期间,生产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奠定基础,史称“贞观遗风”,这是历史现象。

玄奘、鉴真和“遣唐使”都是人物和专有名词;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遣唐使团”来华,都是历史事件;

形成了“唐代中外文化开放与交流”的新格局,是历史现象。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都是历史人物;

文成公主入藏是历史事件;

由此,进一步加强了汉藏密切关系,以至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历史现象。

Xkb

隋唐时期有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按照课程标准指示:

“评价唐太宗”是第三个层次,即最高层次,应是重点中的重点。

“以遣唐使……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是第二层次,也应加以重视。

其他为第一层次,即最低层次。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孤立地、分散地讲解,以为它们是互不相干的,而应把它们联系起来,综合起来讲。

这样就能抓住重点,一通百通。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本课分三个子目:

“雕版印刷”“火药”“赵州桥”。

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有三个子目:

“千古吟诵的唐诗”、“观者如山”的乐舞、“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

三子目在课标中属于最低层次要求,三个子目以唐诗为主。

第9课“贵姓何来”:

中华诸姓的来历

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

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了解中华诸姓的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其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融洽精神。

帮助学生破除狭义的同姓家族意识,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

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

(1)以曲辕犁、筒车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2)地主阶级冲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制度的确立,巩固了社会变革在成果,焕发了社会的活力。

(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律、唐律疏议)

(4)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

(唐朝皇帝励精图治、以教化代刑罚)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960—1368年(400年历史)

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

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

2.南宋与金对峙。

3.元朝大一统局面。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

(2)从地域上说,由中原向四周;

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

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地域上也有中国向世界扩散,东西方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中国在此时仍处在先进地位。

中国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地域上也包括从陆路到海洋,中华文明通过陆路、海路向外传播。

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也向外国输出。

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马可·

波罗到中国。

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3)从文明形态上说,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

(4)从碰撞的范围讲,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5)从程度上讲是发散型的、放射型的。

(6)碰撞中给人民带来苦难,(11—13世纪,欧洲有十字军东征,有蒙古军的西征)在交融中促进了交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发展。

(7)宋元时期是秦汉以来中外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显示了中国的魅力,对世界文化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世界上优秀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华文明。

(新课标第一网)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程标准: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材分三个子目介绍本课内容:

“澶渊之盟”介绍了北宋政权与辽政权的建立,以及双方战与和的关系;

“宋夏和战”介绍了西夏政权的建立以及同北宋政权的战与和;

“碰撞中的融合”介绍了辽和西夏代表的游牧文明和北宋代表的中原农耕文明间的碰撞与融合,辽和西夏的统治者注意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契丹与党项族封建化和与汉民族融合的进程。

从三目的标题上,我们可以明显认识到北宋、辽、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在民族关系方面,既有对立和斗争,例如辽、宋、西夏之间的战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相互学习,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榷场贸易,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等,而后者是民族关系中的主流。

中华民族在密切交往中进一步融合。

本课难点之一是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与以往教材的提法有所不同。

民族关系发展问题。

X

(1)民族关系发展是中国古代史中又一个重大历史现象。

(2)南北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民族分立,民族融合。

分立是指一种分化、分离,或分裂倾向。

与这时期相符合。

这一趋势直到隋唐时期依然存在。

(藩镇割据、五代十国)

结果是:

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一个民族:

汉族。

(3)宋辽夏金时期的特点是:

民族并立。

并立是指几个王朝同时并存,不分上下,最后被蒙古势力削平,出现了元朝。

多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

(4)前者也有并存,但主流是融合。

后者也有融合,但主流是发展。

(5)“并立”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

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结果互相妥协、和解,维持相对和平。

设置榷场,互通有无,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推动中原地区民族融合不断深化。

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南移步伐,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加快了民族融合。

对澶渊之盟的不同评价。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金政权是与宋政权并立的又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教材分三个子目介绍本课内容:

“靖康之变”介绍了金政权的建立,金灭辽,金灭北宋;

“南宋人民的抗金斗争”介绍了南宋的建立,以及在岳飞等抗金将领的领导下,南宋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金斗争;

“金朝变革女真习俗”介绍金统治者注意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习俗,推动女真族完成封建化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宋金的和战,其实这也涉及到上一课的内容,就是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对立和斗争。

对岳飞的不同评价。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本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