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热冷负荷计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0046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动汽车热冷负荷计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电动汽车热冷负荷计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电动汽车热冷负荷计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电动汽车热冷负荷计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电动汽车热冷负荷计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动汽车热冷负荷计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电动汽车热冷负荷计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动汽车热冷负荷计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动汽车热冷负荷计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

3编写意义

电动汽车是我国目前极为重视的一个汽车工业分支,其发展必然会带动电动汽车空调产业的发展。

电动汽车空调作为空调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它能创造车室内热微环境的舒适性,保持车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流速、洁净度、噪声和余压等在舒适的标准范围内,不仅有利于保护司乘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对增加汽车行始安全性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即结合电动汽车的结构特点,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准确适宜的制冷/制热能力,为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4汽车空调热/冷负荷的组成

4.1热平衡模型

下图是以稳态传热为基础建立的汽车空调系统的热平衡模型。

热量传递包括导热、对流、辐射三种方式。

为了便于分析,该热平衡模型建立在以下三个假设基础之上:

①车身热传递为一维稳态导热;

②车厢内的热负荷只使车内空气和部件的温度升高;

③车内各部件的温度与车内空气的温度均匀一致。

4.2热平衡方程

根据上述热平衡模型建立的热平衡方程式如下:

Q热=QG1+QG2+Q新+Q车顶+Q车侧+Q车底板+Q电动机+Q人+Q湿

Q冷=QG1ˊ+QG2ˊ+Q新ˊ+Q车顶ˊ+Q车侧ˊ+Q车底板ˊ+Q电动机ˊ+Q人ˊ

上述式中:

Q热——整车空调系统热负荷

Q冷——整车空调系统冷负荷

QG1/QG1ˊ——由于车内外温差通过玻璃传入的热/冷负荷

QG2/QG2ˊ——由于太阳辐射通过玻璃传入的热/冷负荷

Q新/Q新ˊ——新风产生的热/冷负荷及门窗的露热/冷量

Q车顶/Q车顶ˊ——从车顶传导进入车内的热/冷负荷

Q车侧/Q车侧ˊ——从车侧面传导进入车内的热/冷负荷

Q车底板/Q车底板ˊ——从行李箱及车厢地板传导进入车内的热/冷负荷

Q电动机/Q电动机ˊ——从电动机侧传导进入车内的热/冷负荷

Q人/Q人ˊ——车内驾驶人员及乘客散发的热/冷负荷

Q湿——为维持车内含湿量恒定需从车内除去的湿负荷

5热/冷负荷计算所需输入条件

5.1整车资料

前窗(m²

S前窗

斜角(°

a

阳面投影面积(m²

S前窗ˊ=S前窗*cos(a/180π)

后窗(m²

S后窗

b

S后窗ˊ=S后窗*cos(b/180π)

侧窗(m²

S侧窗

c

S侧窗ˊ=S侧窗*cos(c/180π)

玻璃总面积(m²

)S玻

S前窗+S后窗+S侧窗

阳面投影总面积(m²

)S玻ˊ

S前窗ˊ+S后窗ˊ+S侧窗ˊ

顶盖(m²

S顶盖

天窗面积S天

底板(m²

S底板

前围(m²

S前围

除玻璃外车身侧面积(m²

S车侧

驾驶员内部容积(m³

V驾驶

乘坐人数(驾驶员1人)

N人

5.2设计条件

夏季制冷

室外温度(°

C)

40

对应焓值(KJ)

101

太阳辐射(W/m²

1000

车室温度(°

24

48

车速(km/h)

对应对流换热系数

40.6

冬季制热

-25

-24.7

48.18

湿负荷计算时空气焓值41.3kj/kg

湿负荷计算时空气焓值40kj/kg

5.3经验参数

下属参数均为经验参数,经验参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玻璃传热系数K玻=6.4

太阳辐射通过玻璃透入系数η=0.56

太阳辐射通过玻璃吸收系数ρ=0.34

太阳辐射通过玻璃内表面放热系数αB=16.7(w/m²

℃)

玻璃遮阳系数S=0.77

车窗外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Is=41.7

新风量=11(m3/h.人)

空气密度ρ=1.14

车身综合传热系数K=4.8

车身表面吸收系数ε=0.9

地表面热辐射系数I=200

电动机前围板面温度=45(℃)

司机散发的热负荷Q司=170(W)

乘员散发的热负荷Q乘=108(W)

乘员群集系数y=0.89

27℃时人体散湿量d0=56(g/h)

风机风量L=480(m3/h)

湿负荷计算空气温度=8(℃)

湿负荷计算空气相对湿度=100%

湿负荷计算空气含湿量=6.7

6热/冷负荷计算

6.1冷负荷计算

整车冷负荷计算

Q玻ˊ(W)

QG1ˊ+QG2ˊ

QG1ˊ(W)

玻璃传热系数K玻×

玻璃总面积S波总×

(室外温度-车室温度)

QG2ˊ(W)

Q新ˊ(W)

新风量lo×

乘坐人数×

空气密度ρ×

(室外温度焓值-车室温度焓值)÷

3.6

Q车身ˊ(W)

Q车顶ˊ+Q车侧ˊ+Q车底板ˊ+Q电动机ˊ

Q车顶ˊ(W)

车身综合传热系数K×

车顶盖面积S顶盖×

Q车侧ˊ(W)

车身侧面积S车侧×

Q车底板ˊ(W)

车底板面积S底板×

Q电动机ˊ(W)

Q人ˊ(W)

Q冷(W)

QG1ˊ+QG2ˊ+Q新ˊ+Q车顶ˊ+Q车侧ˊ+Q车底板ˊ+Q电动机ˊ+Q人ˊ

整车冷负荷计算结果(W)

经验余量值1.1×

Q冷

6.2热负荷计算

整车热负荷计算

Q玻(W)

QG1+QG2

QG1(W)

QG2(W)

(η+ρ×

αB÷

αH)×

U

车窗太阳辐射量U=S玻ˊ×

太阳辐射量IG+(S玻-S玻ˊ)×

Is

Q新(W)

Q车身(W)

Q车顶+Q车侧+Q车底板+Q电动机

Q车顶(W)

(当量温度tm1-车室温度)

当量温度tm1=室外温度+ε÷

(对流换热系数+k)×

(Is+太阳辐射量IG)

Q车侧(W)

(当量温度tm2-车室温度)

当量温度tm2=室外温度+ε÷

(Is+太阳辐射量IG)×

0.5

Q车底板(W)

(当量温度tm3-车室温度)

当量温度tm3=室外温度+ε÷

I

Q电动机(W)

前围面积S前围×

(电动机前围板面温度T-车室温度)

Q人(W)

司机散发的热负荷Q司+乘员散发的热负荷Q乘×

乘员群集系数y×

(乘坐人数-1)

Q湿(W)

空气焓差ΔH÷

3.6×

鼓风机风量L×

空气密度ρ

Q热(W)

QG1+QG2+Q新+Q车顶+Q车侧+Q车底板+Q电动机+Q人+Q湿

整车热负荷计算结果(W)

Q热

当量温度:

是指综合干球温度、辐射温度和气流速度的一种综合指标。

后附C50EB(电动汽车)热负荷计算书样表。

C50EB(电动汽车)热负荷计算书

计算说明

黄色

表示:

计算必需输入的参数

蓝色

计算经验参数可以更改

红色

计算结果

整车资料

):

1.18

30.3

1.0188

0.783

28.5

0.6881

1.106

74

0.3049

玻璃总面积为(m²

3.069

2.0118

1.561

0.1638m²

天窗面积

2.446

0.751

2.911

5.19

乘坐人数(驾驶员1人):

5

设计条件

C):

对应焓值(KJ):

车速(km/h):

对应对流换热系数:

整车热负荷计算结果(W):

4454.84

整车冷负荷计算结果(W):

-4244.77

空调系统总负荷(W):

4049.86

空调系统总热负荷(W):

-3858.88

加余量:

1.1

整车热负荷

整车冷负荷

玻璃窗热负荷(W)Q玻=QG1+QG2:

1422.1

玻璃窗冷负荷(W)Q玻‘=QG1‘+QG2‘:

-962.44

1.由于车内外温差通过玻璃传入的热负荷(W)QG1

K玻:

6.4

QG1=k玻xS玻xΔt:

314.27

1.由于车内外温差通过玻璃传入的冷负荷(W)QG1‘:

2.由于太阳辐射通过玻璃传入的热负荷(W)QG2

太阳辐射通过玻璃透入系数η:

0.56

太阳辐射通过玻璃吸收系数ρ:

0.34

太阳辐射通过玻璃内表面放热系数(w/m²

℃)αB:

16.7

玻璃遮阳系数S:

0.77

车窗太阳辐射量U:

2055.86

车窗外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Is:

41.7

U=S玻‘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