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0017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州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州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州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州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广州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科技文献包括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论文、技术专利、产品标准、学术会议资料、产品样本等,是科研及生产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

据载,当前全世界科技文献正以每分钟2000印张以上的速度增长,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约在500万篇以上,且每年增长7%~8%,科技期刊已超过8万种,世界每年出版科技图书在70万种以上,专利文献每年以100万件的速度递增。

会议文献、技术标准等科技文献增长速度均十分惊人。

各国政府非常重视文献资源的建设、保存和共享,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文献资源和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和开发,如:

美国国会图书馆2001年的预算为7亿美元;

韩国科技信息研究院(KIST)2001年的预算为6亿美元;

英国1996~2001年共投资6000万英镑实施DNAR计划,即建设分布式、覆盖所有学科的电子资源中心;

日本1999年投资40亿日元,2000年投资200亿日元作为知识基础建设推进制度专项调节费。

在科技文献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提出并开始实施科技文献共建共享的目标和任务。

如1967年由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联盟组织建立的联机图书馆计算机中心(OCLC);

英国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BLDSC);

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

日本的国家学术信息中心(NACSIS),都是全国性资源共享网络。

这些共享服务体系经过长期的运营实践和不断调整,已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也取得了很高的成效。

如:

OCLC到2002年,已经拥有10000多个会员,40000多个用户,遍布82个国家,各成员馆馆藏资料含4800万条书目记录、6亿余条馆藏信息,覆盖8亿册图书,文献每年检索次数达7.9亿次,同业成员业务交易50亿次,互借率达1.17亿次。

而NACSIS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覆盖了日本从南到北的所有大学,该共享服务体系可提供学术网络、联机编目和联合书目数据库、馆际互借、信息检索、电子图书馆、国际交流和教育培训等多种服务功能,截至2000年2月,已建设了6个学科领域数据库,发展成员馆730个,收集书目数据达3500万条左右,除日本本国外,美、英、法、德、澳和韩国的大学和图书馆都可利用NACSIS。

2.国外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和共享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研究问题空前复杂化,科技研发呈现出社会化与全球化的特征,科技资源的共享成为科学发展与科技研发的必然要求。

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近年都十分重视科学数据的共享。

国际科学联合会的两大科学数据组织——世界数据中心(WDC)和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通过组织国家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工作组等多种形式,将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数据工作的科学家组织起来,并利用国际互联网初步构建了全球范围的科技数据交换体系。

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国际灾害信息资源网络等一批全球性数据共享工程已经建成。

全球200多个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已在国际互联网上提供服务。

30多个国家海洋资料中心及60多个海洋组织参加了国际海洋资料交换委员会。

世界气象组织在1980年联合各成员国建立了世界天气监测网,在各成员国之间实时交换全球气象资料和分析预报产品。

CODATA的2002年世界大会在集中讨论包括“数据处理技术与数据显现工具”、“数据综合与数字互操作”等6个数据技术前沿领域的基础上,又决定了“亚洲—太平洋国家的数据资源共享”、“发展中国家科技数据保藏”等8项任务,作为国际合作的共同行动计划。

200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科学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大会一致认为:

各国政府应该在增强科技能力建设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其中有形资源建设和科学信息共享是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这也为大多数国家政府所共识。

为了保证科技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相关措施以推动科学数据共享。

其中美国政府在推动国内科技资源共享方面的成绩尤其突出。

在相关政策法规方面,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以“完全与开放”(FullandOpen)共享国策为核心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这些法律和制度包括:

《信息自由法》、《版权法》以及国家各项科技计划法律和通告,如《全球变化研究法案》(1990年)、《国家纳米研究法案》(2003年)、《联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通告》(1999年)、联邦政府投资科研单位产生的《科技资源管理通告》(1999)等。

这些数据共享政策规定美国政府所有的和国家投资产生的数据和信息除危及国家安全、影响政府政务、涉及个人隐私的,其余全部纳入“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管理机制,而私营公司投资产生的数据纳入到“平等竞争”市场化共享管理机制;

“完全与开放”的最低标准是:

数据开放,用户获取数据的费用不高于数据复制和邮寄所发生的费用。

根据“完全和开放”的这项基本共享国策,美国政府为了使得科技人员和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和查找分散在科研机构、学校、政府部门、基金组织中的科研应用信息,于2001年由美国能源部、农业部、商务部、国防部、教育部、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内政部、环保局、政府印刷局、国家航空航天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档案记录局共12个政府部门组成了“science.gov联盟”,汇集分散难找的科研应用信息资源,“联盟”于2002年12月策划并推出了science.gov1.0版,开通了网站,2001~2004年间,政府每年预算拨款690万~860万美元投入建设,至2005年升级至science.gov3.0版时,该网站的全文科技信息已达5000万页,链接了1700多个科学网站,可以搜索30个深层数据库,整合了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大约800亿美元研究开发经费的96%左右所产生的科技信息,成为美国科研工作信息交换的大平台。

在资金保障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将建设全社会科学数据和信息共享环境作为国家主要战略任务,在联邦政府预算中设立专项予以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

以地球科学和国家目标相结合的美国全球变化研究长期项目为例,自1993年起每年予以资助,资助的额度如表1所示。

表1美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年度投资经费

以1993年的投资为例,在观测与数据获取方面的投资达到5.95亿美元,占总投资的45%,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投资6.1亿美元,占总投资的46%,以上在数据获取和处理方面的投入合计为12.05亿美元,占总投资的90.87%;

而在建立模型和预测方面研究的经费仅为1.2亿美元,仅占总投资的9%。

此外,该年度中NASA的经费比重占据70%,而这部分经费主要用于9个国家级数据中心的建设。

经过近10年的努力,美国在20世纪末建成了美国科学数据和信息全社会共享环境。

这个共享环境的建设,使美国成为世界科学数据与信息的中心,保障了美国在21世纪新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实现了美国联邦政府规划的保障美国在21世纪继续保持其领导地位战略的第一步计划。

据统计,在数据共享国策实施的10年间,美国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五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由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所产生的。

(二)国内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概况

我国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基本上可划分为两个大阶段。

1.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系统阶段

1956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开始制订《12年科学规划》,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把专门建立科技情报工作作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12年科学规划》的第57项,被作为一项紧急任务来完成。

1956年6月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正式成立,1958年5月改称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

1958年5月国务院批准《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1958年11月第一届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各部委、省市相继成立科技情报研究所,广东省、广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于1959年成立。

自那以后,我国按专业部门、政府体系逐步建立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门类齐全的综合科技情报(信息)、中科院科技情报、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独立的专利、标准和国防科技情报等隶属不同行政部门的七大主要科技信息系统。

总体来看,虽然各系统的科技信息机构的发展都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协调下建立起来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系统间不能有效兼容、缺乏资源共享的机制与条件,经费投入分散、低效,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低水平重复,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对科技信息资源的需求。

2.科技文献资源建设进入共建共享发展阶段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体制、资金和文献资源价格大幅度上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科技文献不仅在总量上大幅度滑坡,而且呈现出布局严重分散、低水平重复、文献信息滞后、利用率低等局面。

1998年,科技部联合财政部等部委,建立了科技文献信息机构改革的试点,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在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建设,经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和中国科学院,于2000年7月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其宗旨是为全国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以虚拟方式组建,本身不设立实体机构,充分发挥各参建单位现有的物质和基础条件,同时参建单位保留现有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2000年12月26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网络服务系统开通,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之一。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7个单位。

此外,还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两个网上参建单位。

在学科上覆盖了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医药卫生四大领域。

2004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各单位总计订购各类型外文文献21000余种,这一数量占国内引进国外文献品种数量的60%以上。

到2004年底,已建成集期刊、会议录、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标准和计量规程于一网的42个数据库,积累了2900多万条文摘或题录数据。

另外,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还单独或与其他单位联合订购了100余种网络版外文全文期刊,供中国内地的科技界用户浏览、下载。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目前已在成都、兰州、昆明、西安、哈尔滨、南京六个城市设立了镜像站点。

早在1994年,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复旦大学等19个单位就联合倡议建立“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协作网”,提出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设想。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国内科技文献建设与开发利用进入了共建共享的发展阶段。

2001年国家图书馆主持召开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124家图书情报单位参加会议。

会上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原则,建立以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地区级网络为基础的全国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同年4月,公共图书馆系统成立了“中国数图网”,涵盖了国家图书馆和21个收藏单位的中文信息资源库。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浙江、上海和江苏三省市级科技情报机构,在科技部和当地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共同签署了“沪苏浙科技情报机构战略合作协议”。

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发挥三地信息资源和网络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