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9064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

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共产党军事上:

可以打一百100分,政治上:

可以打八十80分,经济上:

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历史的真相。

[板书]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问题情境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

给大家读一段资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问题情境2】从材料中,大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形势呢?

【生】......

【师总结】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

这是由于: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板书】

(1)背景:

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③战争的严重破坏。

(2)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3)意义:

经过3年努力,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过渡】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

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再如,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公斤

538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为此,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思考】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

(1)、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情境3】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生互动】

(1)从历史原因看:

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一五计划超额提前一年完成,取得了重大成就:

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

【学习延伸】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P53学习延伸)

【师生互动】①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合作探究1】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自主学习】实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讲解】三大改造的对象是: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基本途径和方式:

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

2、一五计划

(1)工业化建设

1 内容:

重点发展重工业

2 成就

3 意义

(2)三大改造

1 内容

2 意义

【总结过渡】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国家已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中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问题情境4】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我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作了分析,主要有哪些,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自主学习】

(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因此,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说明我国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1、中共八大:

1)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2)时间:

1956年

3)内容:

①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

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问题情境5】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背景和其内容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1)总路线出台的背景

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

(2)时间:

1958年

(3)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4)对总路线的全面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

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情境6】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什么?

其后果如何?

(1)“大跃进”:

片面要求高速度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工业:

制定出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

农业:

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过高,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

2)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大办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后果: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思考】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3 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对国情的认识不准确;

(3)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

(4)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乐观;

(5)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使党和人民习惯于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运动。

(3)国民经济的调整: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