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8613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开发南疆,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水运。

总之:

秦的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①政治上:

实施“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③文化上: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④经济上:

盐铁专卖,统一造五铢钱。

外交上: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特点:

将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改造为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需要的精神支柱。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善——隋朝、唐朝: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统一的措施:

1、经济上:

开通大运河;

2、政治上: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①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三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四段:

从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④地位:

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⑤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科举制度的创立(古代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A、创立——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B、完善——唐朝,表现:

常设的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太宗: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武则天增设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以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C、发展——明朝:

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实行八股取士(消极:

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D、废除——清朝末年1905年。

积极作用: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标准从门第到才学;

选官权利由地方到中央)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唐朝

1、治国措施:

A、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

治国政策:

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谏臣——魏征。

治国措施:

政治上:

完善三省六部制;

减轻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设进士科;

严格考察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

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贡献:

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玄宗的治国措施(改革措施):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和宋璟当宰相,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生活安定,国力强大,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唐大宗、唐玄宗治国措施共同点:

①提倡节俭,②重视发展生产,③任用贤才。

2、民族政策:

(1)特点:

开明的民族政策

(2)史实:

A、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来唐政府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藏族祖先)。

“和同为一家”。

(表现为和亲)

B、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3、唐朝对外关系:

主动的对外开放的政策。

(2)表现:

A、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设计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C、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取经。

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4、唐玄宗时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

A、农业:

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出现了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

陶瓷业有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C、商业:

商业繁荣,交通发达,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四)发展——元朝:

①元世祖创立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①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

②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明朝:

1、政治方面:

①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实质:

削弱相权,强化君权);

②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③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④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

迁都北京(明成祖)

2、思想(文化)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3、对外政策表现:

①郑和下西洋;

②戚继光抗倭。

(六)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清朝:

1、措施:

A、政治: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B、思想:

大兴文字狱,摧残了人才。

C、文化上:

八股取士

D、外交:

闭关锁国。

2、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束——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我国在维护国家统一上的措施及成就(民族关系、边疆管理等)

1、秦朝:

①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兴修灵渠,加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西汉:

①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与匈奴政策:

战争)

②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与匈奴政策:

和亲)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西域政策:

友好交往)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汉与西域各族的交往。

④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与西域政策:

设管理机构);

3、唐朝:

①唐太宗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和西域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②对新疆管辖: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③与吐蕃(西藏)友好交往:

文成公主(唐太宗)嫁给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蕃“和同为一家”。

4、元朝:

①藏族:

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②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5、明朝:

①修筑长城抗击蒙古;

②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他进行的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6、清朝:

①对西藏管理:

A,册封达赖、班禅;

B,1727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②新疆:

乾隆帝派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③对台湾管理:

郑成功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政策):

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

★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

我国古代民族之间虽然有过战争,但民族友好、和平交往是主流。

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共同缔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三、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

1、★用史实证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

新疆:

(1)西汉:

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2)唐朝: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3)清朝:

A,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西藏:

(1)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2)清朝:

A,顺治、康熙分别册封达赖、班禅;

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金瓶掣签);

B,(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大大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新中国:

A,20世纪60年代,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

B,“一五”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内地与西藏的联系。

建国后我国对新疆、西藏的政策:

A,民族区域自治;

B,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台湾问题:

A、古代:

(1)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和澎湖列岛。

A,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B,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

C,1684年清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B、近代:

与祖国两次分离、一次回归:

A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岛给日本;

B,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

C,1949年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割据台湾,与大陆分离。

C、现代:

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

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

分设机构)

(1)对台湾的管辖:

A,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

B清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对东北的管辖:

康熙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3)对西藏的管辖:

A,顺治、康熙分别册封藏族佛教首领为达赖、班禅。

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B,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对新疆的管辖:

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总趋势:

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③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强化。

★古代史上要掌握的制度创新: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秦朝: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隋朝:

科举制;

④元朝:

行省制度

秦隋元三朝共同点:

A、都留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B、都是短命王朝C、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专题二屈辱、探索和抗争

热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180周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5周年,兴中会成立125周年

一、近代列强的侵略与抗争

(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

林则徐虎门销烟。

3、时间:

1839年6月3日。

(纪念:

国际禁毒日)

4、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