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8426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Word下载.docx

(2)《窦娥冤》的语言,无论唱词和道白,都是元杂剧中的上乘。

优秀的元杂剧作品,大多具有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天痕”的特点,而《窦娥冤》的语言,更为直白而有意蕴。

4.《窦娥冤》思想的核心:

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1)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

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2)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

5.《西厢记》的思想意义:

反封建战斗性:

(1)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2)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而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

“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6.《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体制和结构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克服“四折——契子“的形势,采取五本二十折的长篇形式,来表现完整的故事,是人物丰满。

(2)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采用双线复合结构,戏剧冲突由两部分组成,这些矛盾交错发展,一波三折,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3)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采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方法进行烘托渲染,同时赋予人物喜剧色彩。

(4)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它吸收古典诗词和人民口语,并加以提炼加工,使语言更富于艺术魅力。

语言风格优美、华丽、委婉、细腻,音节铿锵,意境深远。

7.《琵琶记》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

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糟糠自咽,剪发买葬,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2)双线结构颇具特色。

一条写蔡离家后的件件遭遇;

一条写赵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常。

(3)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赵一线语言本色;

蔡一线辞藻华丽。

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相协调。

8.散曲的体裁特点:

散曲与词相比,其特点是:

(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

(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

(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9.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10.元诗四大家:

指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并称“虞杨范揭”。

语见清·

宋荦《漫堂说诗》。

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

崇尚“雅正”,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11.铁崖体:

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最具艺术个性。

他认为诗歌是个人情性的表现,强调艺术创作个性化。

他的诗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颇为引人注目,故称之。

12.《三国演义》的内容:

从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从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形象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斗争经验,堪称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一部谋略百科全书,具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同时,小说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示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13.《三国演义》思想主旨:

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柔和了千百年来广发民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愿,鲜明的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和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带来的悲怆和迷茫。

14.《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

《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A.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即对正史、野史的各种材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

B.于史无征、采用传说。

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极为有用而正史又没有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

C.本末倒置、改变史实。

即将史书的个别事件加以改动构成新的情节。

D.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E.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就是把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成为文学佳作。

(2)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三国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人众事繁,矛盾复杂。

但却组织得有条不紊,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

它把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

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

以东汉灭亡为引线,以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的魏、蜀、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

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3)出色的战争描写。

A.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B.注重表现“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C.注重在战争中写人。

D.注重战争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弛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等。

(4)特征化的艺术典型。

A.出场定型。

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小说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的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

B.反复渲染。

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C.善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的生活细节比较贫乏,但却有不少惊险生动的传奇性的细节,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色彩。

D.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5)历史演义体的语言。

A.“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吸收了史志文言的精华,又受讲史话本通俗化的影响,半文半白,既利于营造历史气氛,又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B.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这是由于小说从讲史而来,叙述往往以简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

C.语言以开始注意个性化。

15.《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刻画了一批人物形象:

“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2)《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

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

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

北征辽,南打方腊,悲剧告终。

整体看:

结构完整。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俱备。

分开说:

多有如“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李逵传”、“宋江传”、“三阮传”等精彩片断。

全书结构:

珠串式链式结构。

结构线索:

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义、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部过程。

(3)成熟的白话语体。

娴熟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

吸取民间说唱文学的成就,带有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生动泼辣,酣畅淋漓。

人物语言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从对话中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16.《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塑造安排:

(1)《水浒传》同《三国演义》一样,写的是男人的世界,基本上是“男性文学”。

为了突出不近女色的男性英雄本色。

(2)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文化和“女人祸水论”的投射。

(3)是“江湖观念”作祟。

(4)是情节发展的需要。

(5)错误的“养生”观念作祟。

17.《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1)极幻:

A.描绘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创造出许多离奇的神话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等系列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

B.《西游记》奇异的特点:

一是奇幻的描写并不只是为了眩人耳目,博取读者猎奇心理的满足,而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创造出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二是幻想虽然奇异,看似异想天开,实际并非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而总是有生活的依据,无论从全书或是从细部来看,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因而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2)奇趣:

A.《西游记》的奇趣,首先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有关。

B.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3)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4)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A.《西》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B.《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

(5)曲折巧妙的结构。

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组合,属“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

18.《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及其意义:

杜丽娘:

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1)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2)因情而死,为情再生(3)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

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19.《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

(1)主题上:

为演绎生死“至情”,剧中主人公对“情”执著追求,对“理”强烈反叛,最终如愿以偿,实现理想,主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

(2)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

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

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终人间结合。

没有爱可得到爱,没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现实生命死亡可作为理想人生起点。

奇幻情节和感人形象,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带有时代特征。

20.“临川四梦”:

《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临川四梦”的比较:

(1)“四梦”相同处:

一是均系改编前人旧作而赋予新的内容;

二是均以“梦”为关键情节而现出浪漫特色。

(2)“四梦”不同处:

首先,从题材内容看,前两剧属儿女风情戏,女性为主;

后两剧属政治问题剧,男性为主。

其次,从哲学主张、理想皈依看,风情戏标举真情、至情可歌可泣;

政治戏揭示矫情、无情可鄙可憎。

21.《金瓶梅》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1)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

《金》的题材不再是皇权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

《金》的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

《金》的情节开始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