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5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8146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4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4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4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4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5Word文件下载.docx

《14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5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5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5Word文件下载.docx

C.有效抵御了外族入侵 

D.冲击了当时的分封制度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3.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4.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5.科举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选官标准是

A.血缘 

B.门第 

C.孝廉 

D.才能

6.唐朝贞观元年,将全国按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道;

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五道,置采访使,起监察作用。

唐朝灭亡时,全国已有四十多个道。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衰落

C.地方行政区划的完善 

D.疆域领土的扩张

7.有学者认为:

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8.《罗马法原论》:

“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注意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蕴含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9.美国学者斯科特·

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

“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

……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

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和完善这种遗产。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10.美国独立初期制宪核心人物麦迪逊曾说:

“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由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此话意在说明

A.反对无政府主义 

B.反对外来的统治

C.主张“分权制衡” 

D.强调人民主权

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指出:

“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表明恩格斯

A.批判德意志帝国的君主专制本质 

B.揭露德意志帝国的军事专制特点

C.指出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D.认为《帝国宪法》提供了合法斗争的平台

12.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

《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

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

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13.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

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14.马克思在谈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中国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 

 

,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两个后果:

原有的旧税捐更加难以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其中“填空”较为合理的是

A.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工厂 

B.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通商权

C.两亿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偿 

D.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

15.孙中山先生说: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梁启超先生说:

“所谓太平天国,所谓四海兄弟,所谓平和博爱,所谓平等自由,皆不过外面之假名。

至其真相,实与中国古来历代之流寇毫无所异。

”他们一致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失败有其偶然性

C.不讲民权没有民主 

D.促进中国近代化

16.下图是《时报》在1907年8月26日刊登的漫画。

图画中间的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

这主要说明了

A.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

C.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D.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17.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

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战争是有助于中国开化 

B.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18.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旦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认可了”。

费正清这句话旨在说明

A.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的历史命运

B.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

C.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它所起到的思想解放作用

D.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19.孙中山说: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

①提出三民主义②领导五四运动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领导北伐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0.《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21.“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认”,“还我学生,还我自治”这些抗议口号同时出现在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2.“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

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23.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24.一位美国记者曾感叹: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这次“伟大传奇”指的是

A.井冈山会师B.秋收起义C.第三次反“围剿”D.长征

25.“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

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26.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

“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

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

”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27.1945年日本投降后,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底,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

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

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正确的是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28.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

该观点重在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的罪恶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贡献

C.突出华北人民的抗战地位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29.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30.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空前的。

三大战役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1.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其含义是

A.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实际是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