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分析研究上报文档格式.docx
《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分析研究上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分析研究上报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YCK11+458.3~YCK11+547.4,车站总长87.1m。
具体详见图1。
基坑南侧的骑楼按所在位置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称为万福路侧骑楼、北京路侧骑楼、麦栏街骑楼,详见图2所示。
上述骑楼均为地铁施工需拆迁的骑楼,但由于拆迁工作推进困难,为了保证地铁工期要求,在骑楼还未拆除的情况下,需先进行主体结构施工。
图2基坑与骑楼位置关系图(单位m)
车站基坑与万福路侧的骑楼距离:
基坑西南侧最小仅1.4m,东侧最小仅2.3m,其他位置约3.0m。
车站基坑与北京路侧的骑楼距离:
基坑西端最小约5.0m。
车站基坑与麦栏街骑楼距离:
基坑南侧最小约13.0m。
摸查及鉴定情况显示,基坑南侧的骑楼房屋均建于解放前,现处于超龄阶段。
房屋基础均为天然基础或木桩基础,上部结构形式主要有混合结构、框架结构、砖木结构,结构层数为2~5层,绝大部分房屋的安全性不符合鉴定标准对Asu级的要求,影响结构承载力,房屋应作维修加固处理。
房屋功能主要为一层作为商铺、其他楼层作住宅使用。
房屋的部分承重构件存在较严重老化及损伤现象,瓦面局部风化、破损,东北及西北角骑楼柱的垂直度偏差率最大为2.4%和1.45%,均已超过规范限值要求的2倍。
为了确保骑楼安全,需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加固保护。
车站地貌主要为珠江冲洪积及海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标高7~9m左右。
本站上覆第四系地层,下伏基岩为白垩系泥质粉沙岩、粗沙岩。
岩土分层及其特征自上而下有:
人工填土层〈1〉、淤泥质土层〈2-1B〉、冲~洪积粉细砂层〈3-1〉、冲~洪积中粗沙层〈3-2〉、冲~洪积淤泥质土层〈4-2〉、残积粉质粘土层〈5-2〉、红层全风化带〈6〉、红层强风化带〈7〉、红层中风化带〈8〉、红层微风化带〈9〉。
第四系孔隙水水位埋深2~3.5m,主要赋存于海相沉积粉细砂层〈3-1〉,分布较广泛,具有一定厚度,渗水性强,地下水较丰富;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红层碎屑岩类强风化带和中风化带,富水性及透水性弱。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对钢结构有弱-中等腐蚀性。
3、基坑施工期间对骑楼影响的数值模拟计算
3.1模型建立
根据实际工程资料,综合考虑现场实际地质条件,采用有限元程序ADINA对本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如图3所示,模型长取为72m,高取为30m。
在模型的左右两边施加水平位移约束,在模型的底边施加竖向位移约束,模型计算采用2D模型,四节点单元,上部土体采用Mohr-Coulomb材料模型,下部风化岩、连续墙、钢支撑、混凝土支撑均采用Elastic-Isotropic单元模拟,利用ADINA的单元生死功能模拟基坑开挖和支护的过程。
骑楼一侧地表加50KN均布荷载,其它部分加20KN均布荷载,同时考虑土体和支撑的自重作用。
模拟实际工程具体的实现步骤为:
①建立模型,施加重力,设置边界条件及荷载,运行后提取模型的初始地应力数据;
②在原模型中删除连续墙位置的单元土体,加入连续墙结构,并建立内支撑,施加均布荷载,导入土体模型提取的初始地应力参数;
③以基坑开挖的实际过程来设置开挖土体和内支撑的单元时间;
④运行程序,提取后处理结果。
图3基坑开挖的数值模拟模型
3.2参数取值表
各种土体按照不同材料分为七层,土体和构件参数取值如表1。
表1土体和构件参数取值
土体及构件
E(MPa)
泊松比
密度(kg/m3)
粘聚力(kPa)
内摩擦角
杂填土
10
0.35
1800
20
15
淤泥质土
5
0.45
1670
8
中粗砂
18
0.25
1950
35
全风化泥质粉砂岩
60
0.2
1970
36
22
强风化含砾砂岩
100
2150
55
26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15000
2500
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20000
2550
混凝土支撑
30000
钢管
2.06E+05
0.1
3.3计算结果及分析
用有限元程序ADINA进行计算,结果如图4~图6。
图4基坑开挖后总位移
图5基坑开挖后竖向位移
图6基坑开挖后水平向位移
基坑的开挖使骑楼侧的土体产生的最大沉降量为58.7mm,最大水平位移为15.1mm。
4、施工措施
4.1对骑楼进行鉴定
施工前,对万福路侧的部分骑楼和万福楼进行了房屋安全鉴定,出具了17份鉴定书,共鉴定26个门牌号的房屋(万福楼10个,万福路侧16个)。
北京路侧、麦栏街及万福路侧的部分骑楼因无人居住或无法进入而未进行鉴定。
4.2对骑楼进行加固
骑楼加固有二种方案:
方案一是将骑楼住户临迁,进入房屋,对其构件进行补强加固;
方案二是不进入房屋,对骑楼地基、基础进行加固。
由于骑楼建筑年代久远,其基础、结构现状很差,加固保护方案应该立足于可操作性。
经比选,方案一不具备可实施性,应立足于不进入房屋内部进行地基、基础加固。
4.2.1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
由于骑楼靠近基坑太近,且处于超龄使用阶段,房屋基础均为天然基础或木桩基础,部分承重构件存在较严重老化及损伤现象,瓦面局部风化、破损,东北及西北角骑楼柱的垂直度偏差率均已超过规范限值。
设计单位考虑到以上因素,在南侧基坑围护结构外侧设置了一排Ф600@400深层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保护,成桩深度基本在14.0m,进入不透水层约1.5m,其主要作用是:
(1)在相邻两建筑物基础间形成一道止水帷幕(并不是完全止水,只是设置了一道渗透系数很小的帷幕)。
使帷幕两侧的地下水位浸润线高程形成一个“断层”,减小了建筑物地基土的下沉量;
(2)有效地阻止原有建筑物地基土颗粒的流失;
(3)增强了原有建筑物基础下地基土的压缩模量,从而减小了沉降值;
(4)防止因地下连续墙施工引起槽壁坍塌对骑楼基础造成影响。
在围护结构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即先在连续墙和骑楼之间作双排搅拌桩,不具备条件的地段作单排旋喷桩。
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其施工方法为通过深层单轴搅拌机将软土和固化剂(浆液或粉体)强制搅拌,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加固土,最终形成桩体。
搅拌桩所用水泥强度不低于32.5级,水泥掺量不小于15%,水泥浆水灰比为0.45~0.55,并按要求的量掺加早强剂,浆液出口压力0.4~0.6MPa,主机提升速度0.47~1.47m/min,旋转速度为28~93r/min。
4.2.2对骑楼局部构件进行简单的加固
(1)骑楼走廊顶部的纵向主梁的加固
在靠近基坑边的21根立柱之间以及走廊距离立柱1000mm范围内布置2000×
1000mm的方木网格,底部用可调节高度的底座支承在方木上,顶部用可调节高度的顶托支撑方木顶住走廊顶部的纵向主梁,底座与顶托之间用钢管连接;
(2)骑楼走廊顶部的横向主梁的加固
在不影响人行通道通行和铺面营业的情况下,对骑楼走廊顶部的横向主梁用工字型钢进行加固。
加固方法如下:
紧贴梁底用工字型钢梁承托,工字型钢梁靠近基坑一端底部支承与纵向主梁支承方法一致,靠近商铺一端用工字型钢柱支承在人行道地面上。
4.3有效抑制骑楼沉降的施工控制措施
地下连续墙成槽时,应对泥浆配合比、槽段划分进行优化。
基坑开挖时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支撑,先撑后挖,预加轴力适当加大。
基坑开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爆破,必要时,可用机械挖槽,形成背离骑楼的临空面,采用松动弱爆破施工,并加强监测。
4.3.1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的控制
在地下连续墙施工阶段,重点对设备选型、数量安排,导向墙制作、成槽施工、泥浆护壁、钢筋网片制作安装、水下混凝土浇筑等方面严格控制。
如安排适量的设备,采取低锤密击的方式,确保将施工机械的操作振动影响降低到最小;
严格控制护壁泥浆的质量,确保不失水和槽壁坍塌;
严把钢筋网片制作安装和混凝土浇筑关,确保连续墙成墙质量。
从施工过程和开挖外露的情况看,围护结构施工阶段对骑楼安全产生的影响较小,未发生异常突发事件。
施工质量显示地下连续墙墙身混凝土密实、均匀、连续,无孔洞、蜂窝。
墙体接缝质量良好,无明显渗水、漏水现象。
4.3.2土石方开挖阶段施工过程的控制
基坑开挖采用分段分层放坡开挖,分段长度结合主体结构施工段划分,共分5段;
分层按支撑安装位置为控制标准,共分6层。
4.3.3岩石爆破的控制
由于车站基坑南侧距骑楼仅4m(含连续墙厚度),应采取措施减少爆破震动对骑楼造成损害,距建筑物12m范围以内采用静态破碎法施工。
爆破开挖自东向西,先采用静态爆破施工南侧基坑,南侧基坑施工完成后,北侧基坑爆破区与骑楼之间形成一条减震带,可大大降低北侧基坑爆破时对骑楼的震动破坏。
基坑内人工挖孔桩采用有声爆破。
4.3.4基坑钢支撑阶段施工
车站主体围护结构设5道水平支撑,其中第一道支撑为钢筋混凝土梁支撑,其位置为地面以下1.25m处;
第2~5道支撑为钢支撑,地面以下6.35m处设第二道,地面以下10.15m、13.95m、17.95m处分别设第三、四、五道支撑。
支撑平面布置如图3-8、3-9所示例。
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当基坑表层土方开挖后,按常规方法进行钢筋、模板安装并与冠梁整体浇筑混凝土,第2~5道钢支撑拟用1台50t汽车吊进行安装,其施工进度结合基坑土方开挖进行。
4.3.5钢支撑安装质量保证措施
钢支撑安装质量对保证基坑安全尤为关键。
钢支撑的拼装与安装除应按设计要求选材并及时安装,做到不超挖外,还应从以下方面严格控制。
4.3.6控制基坑降排水
北京路站离珠江较近,地下水位较高。
据地质详勘资料反映,该站场地初见地下水位埋深0.70~3.60m,稳定水位埋深1.30~5.50m。
当基坑开挖时,会产生地下水位的降低。
地下水位的降低使土的有效重度增大,从而使地面产生沉降,在降水漏斗范围内的建筑物会产生一定的沉降变形。
尤其是降水漏斗范围内的土质较差,建筑物为天然地基时,更易使建筑物产生沉降,甚至产生不良影响,这也是基坑易产生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基坑降排水。
4.3.7采用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动态设计是在空域和时域内对工程目标进行设计,不仅包括在常规设计期间内进行的预测分析,而且包括随施工过程进行信息反馈处理,即将设计、施工、监测合为一体,根据施工信息反馈,完善设计,指导施工的设计方法。
信息化施工就是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监测数据,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进行再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