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
《地质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
全新统
现代河床冲洪积物
Qhpal
>5
碎石堆积
上更新统
大黑沟组
Qp3d
146.4
橄榄玄武岩
侏
罗
上统
白音高老组
J3b
1766
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
满克头鄂博组
J3m
561.2
流纹质晶屑凝灰岩
中统
塔木兰沟组
J2tm
1188.4
玄武质安山岩
奥陶系
裸河组
上段
O3lh2
350.2
泥质板岩
下段
O3lh1
659.1
变质细砂岩
河中林场
变质杂岩
Pt3Hgn
>
53.5
角闪黑云片麻岩
第一节元古界
该地区元古界地层出露的主要为河中林场变质杂岩,出露面积不大,40平方公里左右。
地层较老,岩石风华破碎、覆盖较为严重。
河中林场变质杂岩(Pt3Hgn)
岩性为变质杂岩,角闪黑云片麻岩,风化面浅褐色,新鲜面灰黑色、深灰色,鳞片粒状结构,片麻状构造。
角闪石,呈柱状变晶,定向排列,大小0.2-1mm,含量35%;
黑云母,灰黑色,鳞片变晶,定向排列,大小0.2-1mm,含量40%。
石英粒状变晶,大小0.2-0.8mm,含量25%。
石英闪长岩,风化面褐灰色,新鲜面浅灰-青灰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组成为:
斜长石,白色,粒度2-5mm,含量45-50%;
角闪石,黑色,粒度2-4mm,含量40-45%;
石英,无色,粒度1-3mm,含量5-10%。
第二节古生界
该地区古生界地层主要出露有上奥陶统地层,出露面积较大。
岩性主要为一些轻微变质的细砂岩和板岩。
有裸河组下段变质细砂岩和裸河组上段粉砂质板岩。
一、裸河组下段(O3lh1)
主要分布在,岩性主要为裸河组下段变质细砂岩,风化面褐色、灰白色,新鲜面灰色,变余碎屑结构。
难以用肉眼区分矿物,粒度小于0.2mm,里面夹杂有粗砂粒,为暗黑色小斑点,含量小于5%。
二、裸河组上段(O3lh2)
主要分布在,岩性主要为裸河组泥质板岩,风化面浅褐色、浅灰色,新鲜面灰色、灰黑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
见少量绢云母、黑云母细小鳞片,杂乱分布,偶见细小石英砂屑。
第三节中生界
该地区中生界地层出露广泛,面积较大。
主要有中侏罗系塔木兰沟组安山岩、上侏罗系白音高老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和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
主要是一些中酸性喷出岩,岩石未经过变质。
一、塔木兰沟组(J2tm)
岩石主要出露在。
岩性主要为玄武质安山岩,风化面紫灰色,新鲜面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交织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为长石,大小1mm左右,并见有少量气孔。
层理产状71°
∠22°
局部地区岩石发生轻微变形,片理和劈理发育。
二、满克头鄂博组(J3m)
岩性主要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岩石浅肉红色,含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晶屑主要为长石、石英,钾长石,肉红色,板状、棱角状,粒度2-4mm,含量约20-30%,石英,无色透明,粒状,1-4mm,含量15-25%;
基质粉细结构,细晶、隐晶结构。
三、白音高老组(J3b)
岩性主要为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风化面浅黄色,新鲜面深灰黑色,含角砾凝灰结构,熔结碎屑结构,塑变岩屑呈透镜体、焰舌状,假流纹构造。
角砾成分:
流纹岩、英安岩、粗安岩、凝灰岩,棱角—次棱角状,大小2-10mm,含量50-55%;
岩屑成分同角砾,大小0.2-2mm,含量5-10%,横断面上往往成等轴状,不规则斑点状,颜色多样,一般比周围的细碎屑颜色深;
晶屑为:
长石、石英,棱角状,大小0.2-2mm,含量5%;
玻屑,大小0.2-2mm,含量10%;
火山尘细小,含量25%。
第四节新生界
工作区新生界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上更新统大黑沟组橄榄玄武岩和全新统现代河床冲洪积物。
上更新统大黑沟组主要出露在图区的北部,出露面积不大。
一、大黑沟组(Qp3d)
主要岩性为褐色橄榄玄武岩,新鲜面灰色,斑状结构,气孔杏仁状构造,斑晶为橄榄石,绿色,它形粒状,大小0.1-25mm,含量10%;
气孔呈椭圆状、不规则状,定向排列,大小0.5-30mm,含量5-20%;
杏仁体由玛瑙、玉髓、沸石、方解石、粘土矿物组成,大小0.5-6mm,含量5%。
基质隐晶质结构。
岩石为溢流相,潜火山相。
二、现代河床冲洪积物(Qhpal)
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植被覆盖严重,局部被水流侵占。
第三章侵入岩
该地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有海西期花岗岩、白垩纪钾长花岗斑岩。
海西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中部偏西北位置,在图区西南部也有分布。
岩体分两期侵入,早期为细粒花岗岩,晚期为中粗粒花岗岩。
白垩纪钾长花岗斑岩岩体主要分布在图区的东北角,出露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一、海西早期花岗岩(γ1P1)
主要岩性为细粒钾长花岗岩,细粒半自形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份有钾长石50%,石英40%,暗色矿物约有10%左右,主要以黑云母为主。
出露面积较大,约30平方公里。
二、海西晚期花岗岩(γ2P1)
主要岩性为中粗粒花岗岩,风化面浅褐色,新鲜面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粒径为3-6mm,成分有钾长石,肉红色,它形粒状,含量20%;
斜长石,含量25%;
石英,它形,含量20%;
含少量暗色矿物,成分为:
角闪石、黑云母。
三、白垩纪钾长花岗斑岩(ξγπK1)
主要岩性为钾长花岗斑岩,颜色为肉红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基质主要成分为钾长石、石英及少量碱性暗色矿物。
钾长石含量为60%左右,石英为20%左右,暗色矿物少于5%。
主要分布在图区的东北角,出露面积约20平方公里。
第四章变质岩
第五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该地区地质构造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构造类型为断层及逆冲推覆构造。
第一节断层
该图区尤其是填图区内,断层构造广泛发育,据原始地质资料,图区断层整体走向为北东向。
具体内容如下:
1、路线Ⅰ地质点D006处:
断层两侧皆为裸河组砂质板岩,岩石破碎严重,见断层角砾岩,角砾为砂板岩,角砾大小5-40mm,含量30%,硅质胶结。
角砾呈菱角状,未经挤压,推测为张性断裂。
2、路线Ⅱ地质点D015处:
该点为白音高老组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和与裸河组上段黑色板岩界线点。
点南岩性为流纹质凝灰角砾岩。
点北为裸河组灰黑色板岩,岩性致密,有密集的板劈理,以隐晶质为主,含有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斑晶。
地层产状350°
∠25°
两者之间断层接触关系。
该点附近岩石破碎严重,可见一条较窄的岩石破碎带,走向80°
3、路线Ⅱ地质点D018处:
该点为裸河组石英砂岩与塔木兰沟组安山岩界线点点南东变细砂粉砂岩,层状构造。
点北西安山岩。
该点安山岩覆于变质石英砂岩之上,岩石破碎严重,破碎带由于植被覆盖,出露较窄,故判断两者之间断层接触。
4、路线Ⅱ地质点D020处:
该点为白音高老组凝灰岩与塔木兰沟组安山岩界线点,点南为凝灰岩。
点北为灰色安山岩。
该点附近岩石破碎严重,判断两者之间断层接触。
5、路线Ⅱ地质点D020处:
该点为细粒钾长花岗岩与塔木兰沟组安山质角砾岩界线点。
点北西为细粒钾长花岗岩,点南东为安山质角砾岩。
该点附近岩石破碎严重,两者之间为断层接触关系。
6、路线Ⅲ地质点D030处:
该处南北两侧均为流纹岩,同为白音高老组。
点处见一较大的断层角砾岩转石,硅质胶结,角砾为板岩,菱角状,推测为一张性断裂。
沿途白音高老组流纹岩。
在沟部,见北东向断裂构造。
沿途层理产状25°
∠20°
7、路线Ⅲ地质点D032处:
该点为裸河组石英砂岩与塔木兰沟组安山岩界线点。
点南变细砂粉砂岩。
点北岩性为安山岩,两者之间断层接触。
8、路线Ⅲ地质点D033处:
该点为塔木兰沟组安山岩与裸河组长石石英砂岩界线点。
点南岩性为安山岩。
点北长石石英砂岩两者之间断层接触,该点处岩石破碎严重,破碎带走向40°
,由于植被覆盖,出露较窄。
9、路线Ⅳ地质点D041处:
该点为裸河组变细砂粉砂岩与塔木兰沟组安山岩界线点。
点南东变细砂粉砂岩。
点北西岩性为安山岩。
两者断层接触。
10、路线Ⅳ地质点D042处:
该点为塔木兰沟组安山岩与裸河组细砂岩的界线。
点南为安山岩,点北为细砂岩,层理产状130°
两者之间断层接触。
11、路线Ⅵ地质点D067处:
该点为白音高老组流纹质火山角砾岩与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界线点点南东为流纹质火山角砾岩,点北西为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层理发育,层理产状100°
∠60°
两者之间断层接触。
点处岩石较破碎,见一岩石破碎带,由于植被覆盖,无法判断其宽度。
12、路线Ⅵ地质点D068处:
该点为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与裸河组板岩界线点,点南东为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点北西为板岩,板劈理产状305°
∠40°
两者断层接触,走向54°
该点附近见有破碎带,构造带两侧板岩破碎强烈,见40cm宽的石英脉,沿途为山脊,露头好,岩性为泥质板岩,劈理发育,但产状变化大。
739m处板劈理产状1°
∠45°
13、路线Ⅵ地质点D074处:
裸河组上段灰黑色粉砂质板岩与下段长石石英砂岩界线。
点南东为粉砂质板岩。
点北西为长石石英砂岩。
两者之间断层接触,见45°
走向岩石破碎带。
14、路线Ⅶ地质点D078处:
点处为一断层控制点。
点处岩石破碎严重,可见黄褐色构造角砾岩转石,走向为北东,但断层性质由于植被覆盖严重无法判断。
15、路线Ⅶ地质点D079处:
断层两侧均为流纹质集块角砾岩,界线附近岩石破碎严重,破碎带近北东向延伸。
16、路线Ⅶ地质点D080处:
该点为白音高老组流纹质集块角砾岩与奥陶纪裸河组泥质板岩界线。
点南为流纹质集块角砾岩。
点北岩性为泥质板岩。
该点附近岩石破碎严重,为断层接触。
17、路线Ⅷ地质点D096处:
此点南东向为裸河组上段的粉砂质板岩。
北西向为裸河组下段的变质细砂岩,
经过室内分析和镜下观察,两者之间为断层接触。
断层为左行走滑断层,走向北东。
18、路线Ⅷ地质点D102处:
点北为中细粒花岗岩。
点南为中侏罗塔木兰沟组安山岩。
沿途多为塔木兰沟组的安山岩转石,1083高地见北东向延伸石英脉体,厚度约为6m左右,延伸百余米。
路线结束前200米有一宽1米左右构造破碎带,走向50°
,野外地貌上观察,该断层与北东向D096、D074处断层为一连续走滑断层。
第二节逆冲推覆构造
根据原始地质资料,图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分布于图区的中下部,主要是塔木兰沟组安山岩逆冲推覆裸河组板岩之上。
且规模较大,自图区左下角一直延伸到图区中部。
一、路线Ⅰ地质点D005处:
该点为塔木兰沟组安山岩与裸河组上段泥质板岩岩性界限点。
点南东岩性为塔木兰沟组片理化安山岩,片状构造。
点北西为裸河组泥质板岩,板劈理产状310°
∠65°
二者之间时代相差大,劈理十分发育,产状不一致,且有明显的变质现象,塔木兰沟组安山岩逆冲推覆裸河组板岩之上。
二、路线Ⅰ地质点D007处:
点处为奥陶系裸河组上段粉砂质板岩与中侏罗塔木兰沟组安山岩界线。
点东为粉砂质板岩。
点西为安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