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顾城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7255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三首顾城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三首顾城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三首顾城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三首顾城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三首顾城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三首顾城教案Word下载.docx

《诗三首顾城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三首顾城教案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三首顾城教案Word下载.docx

“文革”前,他开始写诗,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

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

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

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

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

2、主要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

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

诗集《白昼的月亮》。

3、家庭悲剧

1979年顾城和谢烨(即雷米)在火车上邂逅,为了追求谢烨,顾城赶到上海,天天躺在谢烨家门前木箱子里。

1983年8月5日在上海与谢烨结婚。

1986年参加北京市作协在昌平举办的“新诗潮研讨会”,结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女学生李英。

1988年顾城夫妻前往新西兰激流岛定居,生有一子木耳,顾城不能容忍小孩夺走妻子对他的爱,谢烨只好将小孩寄养在朋友家中。

1990年7月李英成为第三者[1],谢烨竟能容忍三人世界。

1993年1月迫于生计问题,顾城在西班牙、荷兰、罗马尼亚等国家讲学。

是年3月李英和英国情人约翰离开激流岛,顾城为此大受打击,写下遗书,多次自杀未遂。

1993年10月,谢烨收拾行装,准备由奥克兰前往德国,在前往奥克兰的码头被顾城劝回家,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寓所与谢烨发生争执,在冲突中谢烨受伤倒地,顾城随即自缢身亡,谢烨在送医院途中死去。

顾城杀妻的过程成谜。

媒体报道称“顾城用斧头杀妻”,并称“一个儿童已向新西兰警方作证,事发当天他看到顾城躲在顾乡家前面的小径,等约好的谢烨下车往顾乡家走去时,顾城持斧头从背后砍杀了她。

1993年10月《文汇报》”。

而依据顾乡(顾城之姐)在《顾城最后的十四天》所说,斧头根本就是不相关的偶然在场物件,没有丝毫血迹,与案件无关,谢烨也仅仅是在额头上有个不注意就看不到的小伤口而已。

因此对顾城杀妻衍生出两种说法,一是蓄意谋杀,二是误伤。

4、自杀之谜

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顾城爱谢烨好像爱一个女神一样。

但后来很不幸地,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

顾城和英儿,谢烨在一个诗会认识。

诗会上朦胧诗被砸得很厉害,但当时英儿力挺顾城。

顾城和谢烨很感激,大家关系很好。

谢烨对于顾城很骄傲,对英儿讲了关于顾城的很多事,顾城的脾气,爱好等等。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些话英儿都记住了,而且对顾城投其所好,后来顾城对英儿说:

我们两个是天生一样的,而谢烨是我后天改造的。

这话谢烨也听见了,她表面上没反映,但心肯定给伤透了。

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烨去了激流岛。

这时候英儿已经和刘湛秋在一起了。

却同时和顾城保持着联系。

奇怪的是谢烨并没有阻拦,而且在一旁促成这件事。

刘湛秋也知道英儿此去投奔的是顾城,但他并没想过英儿会成为顾城的情人。

原因之一是他很自信,觉得顾城一个毛头小伙子怎么能和他比?

原因之二是他相信顾城的人品,不可能趁人之危。

抛开知识分子,罗曼蒂克,这三个人的关系和现实中的凡人没什么两样,只是更走极端了吧。

顾城也许“浪漫”地想象世外桃源,但是英儿和谢烨却都是很现实的。

曾经有人问英儿为什么离开了,谢烨回答,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对于顾城来说,他认为他和英儿的感情仅限于精神层面。

他在岛上等着英儿和他一起建立一个精神家园。

没有想到,来到他面前的竟然是个物质女孩。

英儿和顾城情人关系的开始,英儿采取了主动。

据谢烨回忆,洗澡的时候英儿指定让顾城送毛巾。

顾城不敢送让谢烨送。

谢烨就笑着说人家让你送你就去送呗。

英儿的意思,在这里可想而知。

后来她居然说她的初次是顾城强奸,实在是刘湛秋也不能相信的弥天大谎。

顾城和英儿在一起之后,被英儿吸引。

至于被吸引原因,可以参看《英儿》。

其实顾城在性方面是很胆怯的。

(同时可以证明顾城强奸英儿不可能)。

顾城和谢烨在这方面也并不和谐。

谢烨在性方面态度也比较排斥。

所以也许是英儿在这方面给了他惊喜。

谢烨和顾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

因为顾城觉得木耳是个男孩,不能进入他幻想的女儿国。

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让他无法工作,他不喜欢这个孩子。

但后来顾城给木耳的文章中,说他会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偷偷对木耳好。

他没有办法解决人伦亲情和他幻想的王国的矛盾。

谢烨带顾城去了德国,期间英儿跟着一个叫老头的跑了,还结了婚。

这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完全为了绿卡。

顾城特别痛苦。

这个时候,谢烨和一个叫大鱼的德国朋友(也是中国人)给顾城出主意,让顾城把英儿杀死,然后自杀。

同时谢烨和大鱼还帮顾城买凶器。

顾城很感激他们。

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

书主要是突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

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

顾城自己洋洋得意地说:

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

他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

所以很不高兴。

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据顾城自己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小木耳。

顿时心里明亮了。

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

他对小木耳说“我要你带我回家”。

他激动地把他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

一切都已经晚了。

谢烨已经受够了顾城,她决定接受德国那个叫大鱼的朋友。

本来计划等顾城自杀后,大鱼也和他老婆离婚,她们一起生活。

但如果顾城不死,这个计划就被破坏了。

三、文体知识

1、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这一诗派既受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其诗意核心是象征主义。

从内容上看,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

彷徨和失落。

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其主要流派有:

以闻一多、徐志摩等为代表的新月派(新格律诗派),以穆旦等为代表的九叶派(中国新诗派),以北岛、顾城、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派。

2、朦胧诗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它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

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1982年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1986年,梁小斌写了《诗人的崩溃》一文,宣告了朦胧诗的最终解体。

四、诗歌朗读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五、诗歌赏析

(一)《远和近》

赏析1

《远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诗,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却一直看着“你”。

“你”和“我”是什么关系,丝毫没有交代,只写了“我”对“你”的主观心理感受。

在“我”的感觉中,“你看我时”,你仿佛和我相距“很远”;

“你看云时”,你仿佛和我离得“很近”。

这是一种错觉。

造成错觉的原因诗人隐去了,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诱读者去想象,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云”可能象征自然。

“你”在看“云”时,大约流露出象《日出》中陈白露看空玻璃上霜花时那种童稚的天真和热情,而当“你”回到现实中看“我”时,却换成另一种冷漠的表情。

所以,“我”觉得,“看云”时的那个“你”,才是真正的“你”,本来面目的“你”,显得很亲近,如近在咫尺;

而“看我”时的那个“你”,显得很陌生,有一种“隔”的感觉,如远在天涯。

强烈的感情因素迫使客观物理距离变形,以适应和表达主观心理感受的真实。

错觉是在审美的直觉思维中产生的。

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诗不仅表达情感,也可传达经验,《远和近》传达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种经验。

诗似乎是纯理性的,十分冷静,但细细品味,其中暗暗催动着一股热流:

呼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赏析2

一看到这首诗,就让我想起了泰戈尔飞鸟集中脍炙人口的那首《飞鸟与鱼》中的两句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是的,我想我们的诗人此时内心就是这样矛盾挣扎着的。

心爱的人就在面前,却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注定会是一场无言的结局,甚至还未曾开始,就注定要结束。

因为你不曾看出我的心意,所以即使你就站在我面前,我们中间却也是隔着那千山万水。

而只有在你看向云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意才是相通的。

这注定是一场飞鸟与鱼间的爱情故事。

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纳兰性德的那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如果人生真的只如初见,那该有多好啊!

还有谁会去计较这远和近的距离呢?

(二)《一代人》

赏析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顾城的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

  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

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

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

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想,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

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

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