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床头上的标签》word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5460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床头上的标签》word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床头上的标签》word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床头上的标签》word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床头上的标签》word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床头上的标签》word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床头上的标签》word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床头上的标签》word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床头上的标签》word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床头上的标签》word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用自己的话叙述。

3、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

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

2.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

3.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床头上的标签》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

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

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构想: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利用自主合作、问答法、讨论法学习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并能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年轻的化学家为什么要把氯化碘的标签贴在自己的床头上?

请阅读故事,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严谨认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

2、揭示课题:

8、床头上的标签

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

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床头上的标签》主要讲了关于李比希的哪两件事情?

请你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

3、学生交流:

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

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

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

警示自己,告诫大家: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

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书)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5、疑难生字

授、博、摩、擦、廋、渣、溶、屑、扭、愤、断、淀、凭、谨、搅、拌、遗、憾、戒、懊、率、盲

6、疑难词语

教授、博士、学位、摩擦、化合、瘦弱、残渣、溶液、铁屑、神往、扭、发愤、主观、武断、沉淀、凭空、严谨、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断定、类似、轻率、盲目、公布

7、句型学习

1、大家扭头一看,是坐在后排,长得很瘦弱的李比希。

前一句动词前用“一”提示,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

如:

(1)我一问,报名早就结束了。

(2)经他这么一提,我才记起来这件事。

2、他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氧气,以便提取出碘。

后一小句通过连词“以便”表示前一句的目的,使它更容易实现。

(1)老师反复讲解这段短文,以便同学们理解掌握。

(2)我先把提纲写好,以便照着它复述课文。

3、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前句用“除非”来表示唯一条件,后句用“再不”表示前句的结果。

(1)除非有家长陪伴,我再不去河边玩了。

(2)除非所有条件都具备,我们再不随意开工。

4、这么做无非是增加铁屑与溶液的化合。

“无非是”强调唯一的理由、结果等。

(1)你无非是想让我陪你去。

(2)爸爸这样努力工作,无非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

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2、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4、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一、导入

1、《床头上的标签》主要讲了关于李比希的哪两件事情?

2、学生交流: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

课文以别巨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饶着李比希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

第二件事是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化工厂提高柏林蓝的质量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

文章为什么从校长给学生讲故事写起?

问题2:

小李比希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汇报。

思考题1:

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李比希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

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长大后才取得巨大成就。

思考题2:

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

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

3、自由朗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李比希在科研上有过什么失误?

为什么让李比希懊悔莫及?

李比希的一次研究失误是因为什么?

思考题3:

李比希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误的?

思考题4:

李比希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

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

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

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

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

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

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

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

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

《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论文。

太自信,主观臆断。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

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

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

“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

他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让我们带着欢迎和赞美的口吻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

4、这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就来读读课文第11---17段中的文字,看看李比希有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是要说明什么?

李比希为什么总是能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从李比希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交流汇报。

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说明那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从此以后,李比希不断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做出新的贡献。

因为前次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

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结全文作用。

学习他始终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善于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善于从异常中发现问题。

三、读课文,读出对李比希的敬佩之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读课文。

五、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内容。

2、作业: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