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4932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促使其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学习目标的确立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能力特点及可能的知识基础,考虑所教内容的学习过程特点,以及在实际学习进程中具体状况而不断进行修改与调整。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1531年,琼`魏维斯曾使用了“教育心理学”一词,但不意味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力图依照人的自然本性组织教育与教学过程。

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在《论教学方法》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

即把教育与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以使教育与教学符合人类智慧发展的规律。

它主张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本性。

德国的赫尔巴特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1877年,俄国的卡普捷列夫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学命名的书。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二、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方法,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最常用和最适用的方法,教育心理的实验研究一般采用自然实验法)三、调查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

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独立。

(一)初创时期:

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后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二)发展时期:

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信息论的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三)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注重结合教育实际和为学校教育服务。

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四)完善时期:

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08年,房东岳翻译小泉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从无到有”、“从简到繁”;

第二,从内容上讲,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使消极的。

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是天性(生物遗传因素)与教养(社会环境及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是有规律可循的。

认知发展指认知结构及由此带来的认知能力的变化,要变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变化及智力的变化。

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指社会交往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格的变化,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及性格、态度和品德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与顺序性;

是不可逆、不可逾越的,感知觉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最迟。

3.不平衡性;

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最快。

4.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心理发展特点:

半成熟、半幼稚,这一时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也可称“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

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新教学的出发点。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即准备性原则,也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

(二)关键期:

指最容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关键期的研究始于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

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

对教学的要求:

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一关键期,也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发生认知论创始人。

首先引出“图式”的概念,即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是一些简单的反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引起了图式的改变,促进了认知的发展,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

同化是主体把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是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顺应是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式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

认知发展不同的质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

象征思维即儿童用象征符号、词汇或图画来描绘不在场的事物。

直觉思维指儿童思维受到直觉直觉表象的限制,但体现了儿童由感知动作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转化,即开始从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

集中化即儿童只集中注意事物的单一维度。

自我中心化倾向指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

该阶段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作生命的或类似生命的活动。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儿童是通过可逆推理、两维互补和恒等性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得守恒概念的。

最早掌握的是数量守恒(6-7),然后物质守恒(7-8),面积和重量守恒(9-10),最后是体积守恒(12),还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序列能力指他们能按大小的递增或递减对物体进行排序。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

(归纳概括、假设推理)。

皮亚杰的“钟摆实验”。

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不必以现实为依据,只凭一个命题就可以进行推理。

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①命题之间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前苏联心理学家,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探讨思维与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是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去。

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定力机能,如感觉、无意注意;

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抽象逻辑思维。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特有的。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的四个表现:

a随意机能不断发展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以符号位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是促使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

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

而皮亚杰认为“非语言动作思维-自我中心思维和语言-社会语言”。

3、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进入青少年时期,中学生的感知表现为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2、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3、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4、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

5、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6、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认知发展到来的影响及其教育措施:

1.喜欢争论。

2.理想主义。

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人格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的整体机能,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

埃里克森《儿童期与社会》中,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婴儿期(0~1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信任感,

2.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儿童晚期(6~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