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
《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知识一览表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
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项目
基本知识及示例
说明
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我、我们)
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表达效果:
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你、你们)。
直接对话,亲切自然;拉近距离:
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
(一拉二便)
《为你打开一扇门》等文章用。
第三人称(他、他们)
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
记叙线索
(1)核心人物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核心事物
(3)时间
(4)地点(游踪)
(5)作者的情感
(6)明暗线索
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
A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B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格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归纳中心三部曲
A概括:
a要素归纳法:
b共性提取法:
c捕捉关键词法:
B归纳:
在概括的基础上提炼任务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本质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感等。
C升华:
由B的内容看社会根源、社会意义,了解作者意图等。
如《孔乙己》通过其预付麻木的性格,看造成的社会根源,明确希望做目的是唤醒民众。
人物分析(多方面分析)
1、人物肖像神态
2、人物语言
3、人物心理
4、人物行为
5、思想品质与性格特点
思想品质:
共有的思想本质。
如爱国主义等。
性格特点:
对人对事的态度合行为方式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
共性+个性。
如镇定、勇敢、坚强等。
归纳模式
语言特色
记叙文在语言运用有两种类型:
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写作手法
(1)拟人手法
作用: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手法
作用: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烘托手法
(8)讽刺手法
作用: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郑人买履》
(9)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0)前后照应
作用: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1)设置悬念
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2)铺垫
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以次衬主。
关键是“垫”“衬”。
一显一隐;一前一后;一浓墨重彩一点到为止。
(13)伏笔
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可达到(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与“照应”配合,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14)联想、想象
修辞方法
作用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三)生动形象类修辞: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二)结构类修辞:
排比、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似、语意相关、仄起平落)
排比:
很有气势、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一气呵成、说理透彻、抒情淋漓等;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偶作用:
结构整齐、音韵和谐、
(三)语气类修辞:
设问、反问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四)突出强调类修辞:
对比、反复、夸张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文章结构、思路
开头、结尾
开头的作用:
A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B其他:
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结尾作用:
点明文章的中心主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过渡、照应
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间发生变化、由倒叙转入顺叙、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均需要过渡。
照应:
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伏笔照应。
层次、段落
(一)理清层次结构:
A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记叙的顺序,二是记叙的线索。
B善于捕捉过渡句、照应句、总起句、小结句等重要语句。
C自然段组成:
领起句(中心句)——扩展句(可能不止一层)——收束句。
(二)归纳段意:
.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文章标题
记叙文题目作用:
1)新颖,吸引读者;2)点明中心;3)具有象征意义;4)作为线索;5)语意双关;6)概括文章内容;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记叙文结构、思路
一、纵式结构;时序、事件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十三岁的机遇》
二、横式结构:
空间、地点转移或事件分类安排。
《幼时记趣》《故乡》
三、纵横交错式:
时空交互式
《老山界》
全文或文章主体:
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
句子理解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A结构方面:
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行文线索、照应前文。
B内容方面: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的位置。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引出人物(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后有照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话题、引出下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2、文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承接上文;为后文埋下伏笔。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小说);前后照应(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中往往有一词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词语理解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1、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解释句中的词的意义。
熟记书中重要注释即可。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一)人物描写:
A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细节描写。
B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C工笔细描、粗笔勾勒(白描)
(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突出人物性格。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三)场面描写:
《端午日》赛龙舟的场面。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寄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散文
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小说
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见前面内容。
情节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小说人物分析:
同记叙文。
传记
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
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
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新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