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陕西省榆林市届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审核版陕西省榆林市届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核版陕西省榆林市届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论人类怎么保护,每一只朱鹃、华南虎、大熊猫都会死掉,那为什么要挽救它们呢?
而作为一个物种,任它们灭绝又如何?
花那么多钱保护大熊猫值得吗?
这些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基本问题,屡受争议。
动物和人的差异很多,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动物缺乏文化。
在这里,文化的定义是“与遗传无关、但可以模仿和传承的行为模式”。
人类社会中,文化因素正在逐渐压倒遗传生理的因素。
当我们说“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时候,这种独特性大部分来源于后天。
然而,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可以回溯到它的基因;
个体间的文化传承即便存在,影响也通常微乎其微。
一种不适应其所在环境的人类文化可以导致一个文明的毁灭,但动物界中的文化似乎从来没有这样巨大的效果。
因此,野生动物的价值更多地承载于它的基因之中,种群本身的延续更为关键。
个体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基因通过种群基因库可以长存下去,维持物种的存在。
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个体,更多是一种保护种群的手段,本身并非目的。
如果保护个体是手段,那么保护物种、保护地球生态呢?
但实际上这两个命题都很可疑。
物种虽然寿命长,但早晚也要消逝,新生代哺乳动物每个物种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几百万年而已。
地球历史上至少99.9%的物种都已经绝灭了,绝大部分都和人类没有关系。
至于“保护地球”,则问题更大。
其实,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物种消失后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有些会波及到其他物种,只有很少数的物种一旦绝灭可能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的崩盘。
但是,崩盘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几千万年过后,一切又都会重头再来。
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脸肿,但是地球又很顽强,不管多惨都能恢复回来。
换成生态学术语,就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抵杭力稳定性很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很强。
”那么我们天天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图的又是什么呢?
很简单,地球经受得起生态系统的崩盘,人类可是受不起。
脆弱的人类经济体系连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都招架不住,这让地球历史上动辄上百米的海平面变化情何以堪。
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
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
可我们等不及。
而如果不考虑“保护我们自己”这个因素的话,保护其它野生动物的动机似乎也变得不充分了。
而实际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原则其实就一句话:
“尽可能维持现状”(包括“恢复到以前的现状”)。
因为这样对人类自身最为有利,环境不变我们才能安安稳稳地发展文化和经济嘛。
现实中的野生动物保护的最大困境无一例外在于资源不够。
所以我们会优先把资源投给那些花费小、意义大的野生动物。
因此,出现了两个保护生物学里专属的概念:
伞护种和旗舰种。
所谓“伞护种”,本身不一定有多大的生态学地位,但它们所需要的生存环境能覆盖很多其它物种;
只要有人出钱保护了它,就能连带保护很多别的物种。
围绕伞护种建立动物保护区始终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方向。
而“旗舰种”甚至连生存环境这个要求都可以放宽,它的基本标准严格来说只有一条:
能卖萌,能招人喜爱,能吸引眼球,能拉捐款。
如果同时满足伞护种的标准那就更好;
若是连带还有民族象征、国家特色等等,那就近乎完美了。
大熊猫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最完美的旗舰种。
它足够奇特,还算珍稀,萌起人来天下无敌,并且还相对容易圈养,也能胜任伞护种的角色。
经常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保护大熊猫。
确实,大熊猫相对来说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大熊猫本身的宣传意义、对川滇一带整体生态保护的意义也是确实存在的。
不可能拯救每一个,但总应该努力争取更多的人,拯救更多的物种。
客观情况如此,我们只能把某些物种放在优先地位,把资源相对集中在有意义的领域。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有删改)
1.下列表达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做法对于地球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它也不在乎人类怎么闹腾,因为它有的是时间恢复。
B.野生动物中文化并没有人类中那样巨大的效果,也因此野生动物的个体没有人类个体那样的独特性,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大部分行为都可以回溯到它的基因。
C.野生动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安安稳稳发展文化和经济,因此“尽可能维持原状”成了保护的原则。
D.地球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我们维护生态系统就是为了提高它的抵抗力稳定性。
2.下列表达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熊猫是“迄今最完美的旗舰种”,是因为它奇特珍稀,容易圈养,萌起人来天下无敌,能胜任伞护种的角色,并且还带有国家特色。
B.在伞护种和旗舰种上投人较多的资源,是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整体资源不足,需要以此争取更多的人。
C.伞护种本身生态学地位不大,但只要有人出钱保护它,就能保护一个覆盖很多物种的生存环境,这是围绕伞护种设置动物保护区的意义所在。
D.大熊猫凭借旗舰种的身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拉来了很多捐款。
但它对川滇一带整体生态保护的意义也是确实存在的。
3.下列表达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保护野生动物的目的在于保护种群基因库来维持种群的延续,而保护个体只是手段。
B.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极少数物种一旦灭绝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的崩盘,所以维护生态系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C.我们在口号里宣传我们保护生态是为了地球,但如果不考虑“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生态环境的动机也就似乎不充分了。
D.“鼻青脸肿”指的是地质尺度上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弱,而“顽强”指的是恢复力稳定性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材料一: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11月18日在京发布。
调查显示:
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0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
“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
”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
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衡”那三个字呼之欲出了。
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
“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
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一个效率追求。
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匀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
”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不可能!
(摘自澎湃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
你要大城市一张床?
还是小城镇一间房?
》,2015年2月2日)
材料二:
【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
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政策。
《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3年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
东部地区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例为90.5%,与2010年基本持平;
西部地区为7.1%,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为2.4%,比2010年上升0.5个百分点。
同时,不同省份的跨省流入人口数量发生较大变化,上海、北京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两市的全国流入人口数量上升,广东、江苏跨省流入人口减少幅度较大。
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随迁子女比例增加。
2013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至33.7岁,比2011年的33.1岁提高了0.6岁。
流动人口6一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比2011年上升5.2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婚育年龄推迟,流动育龄妇女在流入地怀孕、生育的比例提高。
2012年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3.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5.5岁,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1.3岁和1.6岁,其中农村户籍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提高1.7岁,平均初育年龄提高1.4岁。
2012年生育的流动育龄妇女中,孕期一直生活在流入地的比例为57.6%,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为59.2%,分别比2011年上升5.9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福建卫生报》2014年11月20日01版)
材料三: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结构。
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
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
在北上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漩涡里。
(摘自2013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
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
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
一者,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
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
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通货、更容易升值。
二者,在2010年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
人人控诉高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
只是躲过了高房价,却完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
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生产的压力,自然会带动劳动者这劳动价值的升高。
(摘自光明网《别鼓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2013年9月10日)
4.阅读以上几则材料,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
B.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总共的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45亿,而材料二还将2014年的情况与2010年做了对比。
C.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这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形成比较重要的影响。
D.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状的利与弊,引发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
E.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最主要原因是那里平等竞争机制,他们的逃离主要也是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
5.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澎湃新闻网记者与《福建卫生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4分)
6.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困扰?
材料四对鼓动青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