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不应该是侥幸,而是源自于汉字的特质。
早期文字大都是象形、表意的,追根溯源,现在绝大多数仍在使用的拼音文字,其表音符号很多都是衍生自象形表意符号。
即便是汉字,占绝大比例的形声字的声符,也大多来自表意成分。
在长期发展中,汉字表音的因素在汉字体系中大大增强,表现出明显的表音化倾向,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把汉字认定为“意音文字”,而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汉字中的“表音”要素,原本也是表意字,所以归根到底,汉字还是“表意”的。
。
那么,汉字的生命力何在?
若在汉字和汉语的关联中寻找原因,这首先是因为汉字的适用性。
汉字能够很好地记录汉语,这是汉字不废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在语音上没有什么变动,汉字和汉语匹配十分得当。
其次是汉字具有包容性。
孔子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一看就懂,但如果当年有录音机录下老夫子的话,我们可能难以听懂。
因为语音是不断变化的,春秋时代的语音系统和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大不一样。
然而,不管语音发生了何种变化,字仍然是这些字,意思始终不会改变,这就是时间的包容性。
如果当年《论语》和《史记》是用拼音文宇书写的,那么现在我们根本无法阅读,这一点对中华典籍的传承十分重要。
汉字承载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比较容易解读的文献,这也成为汉字不废的重要原因。
中国疆域辽阔,方言繁杂,汉字可以起到统一沟通的作用。
汉字背后,还有汉字典籍和文化,正是通过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联系,才使中华民族成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
试想,如果历史上使用的就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要反映实际语音,那么各地的拼音文字就会各不相同。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的差异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很快把汉语演化成多种语言,而不再是方言。
比较一下欧洲或印度语言纷繁复杂的情况,我们就能认识到汉字的包容性。
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汉字起着何等重要的文化认同作用,产生了何等强大的凝聚力。
最后是汉字具有文化积聚性。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沉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它反映了中国早期的生产、商业、政治、战争、家庭、饮食等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隐藏着一部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可以作为历史考古的线索。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汉字已经成为中华文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成为不可抛弃的文化遗产。
(摘编自黄国营《中国汉字的开放性与生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期文字大都是象形、表意的,即便是现在仍在使用的拼音文字,其表音符号大多衍生自表意符号。
B.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其表音化的倾向逐渐增强,甚至开始逐渐超越汉字原本的表意性。
C.汉字能够记录好汉语,并且与汉语匹配得当,因此作为一种语素文字,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
D.我们现在可以阅读《论语》《史记》,体现了汉字的时间包容性,这对于文化传承非常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从汉字的特质、汉字与汉语的关联两个角度论述了汉字沿用至今的缘由。
B.汉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象征,同时也起着不可替代的文化认同作用。
C.本文灵活运用假设、对比等论证方法,从时间层面集中论述了汉字的包容性问题。
D.汉字的适用性、包容性和文化积聚性赋予了汉字历经千百年而不废的强大的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疆域辽阔,方言繁杂,汉字的存在解决了不同方言区人们的日常交流与沟通问题。
B.假如历史上使用的是拼音文字,那么文字的差异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很快把汉语演化成多种语言。
C.汉字的使用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更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共同体的建立
D.深入发掘汉字所承载的信息,有助于我们获取大量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杨柳
丰子恺
①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
即有之,亦无所执着。
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
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
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
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②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
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
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③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
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
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
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
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
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
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
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
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④我赞杨柳美丽。
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
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
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
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
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
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
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
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
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⑤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
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
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
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
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
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写自己对花木无所爱好,又写一些名贵花木不配占据高尚的地位,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突显下文对杨柳的礼赞。
B.从原文来看,作者虽然赞赏花木向上生长的品质,但却对红杏等一味求高、忘记根本的生存状态作了批判。
C.本文将杨柳与牡丹等花木进行对比,赋予杨柳以人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的人生观念。
D.本文文意舒展自然,从对杨柳的漠然随缘到怦然心动,进而到热烈赞美,看似简单的记叙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5.文中第④段在提及牡丹等花木时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有怎样的作用?
(5分)
答:
6.作者在文中多次表示要“赞美杨柳”,为什么?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哪怕选择纸质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实体书店仍有网上书店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卖书,实体书店还可为人们提供休闲、社交以及知识交流传播等生活乐趣。
我们看到,新开的大型实体书店多数进驻购物中心、大商场这些人群密集场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雅致的阅读空间,也提高了商场的人文气质。
许多商场都给书店开出了免除场地租金的优惠条件,他们看中的就是实体书店的高附加价值。
政策扶持与鼓励,也是实体书店行业整体回暖的重要原因。
日前,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乡镇网点为延伸、贯通城乡的实体书店建设体系。
还明确视规,在城镇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中,为实体书店预留经营场所。
实体书店的回归,并非简单重复过去的经营模式,而是在新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中,找回了自我定位。
实体书店存在的理由,不仅在于提供书籍与知识,还在于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融入了都市生活的新场景。
(摘编自《实体书店不可替代:
已渐融入生活新场景》,2016年7月13日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引入商业活动,增加多元体验,扭转了实体书店“明日黄花”的命运,也让不少人重燃对实体书店的兴趣,这固然可喜。
但是,一些书店商业氛国浓厚、过度追求形象包装,力图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个拍照的“景点”,却让书店真正的主角“书”,逐渐退居到次要的地位。
因为“书的在场”,实体书店蕴含着精神性和人文性,打开着人们的想象空间,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体验。
而这样的文化内核正是一家书店的“灵魂”。
今天,北京24小时开放的三联书店,深夜仍有人灯下展卷,可称是首都的一个精神地标。
当然,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书店仅靠卖书的利润可能难以覆盖不断上涨的租金和人力成本,所以我们并不苛求所有实体书店都只做书的生意,而是希望其在商业经营的同时,也能守住人文精神的根本。
诚品书店的创办人吴清友曾经说过:
“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
没有文化,诚品不想活。
”今天实体书店的发展,可能正需要多一点这样的“文化自觉”;
而我们这些走进书店的人,也应该更多地怀搞着一颗阅读的本心。
因为书店的文化厚度,其实依赖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厚度。
(摘编自《“书的空间”当有人文内核》,2017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期发布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纸质书实现了连续三年销售册数8%-10%的增长。
据成都市文广新局统计,今年年初,成都市的实体书店已经达到了710家,而且还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如今,国营书店、大型连锁书店、独立书店,遍布成都的各大商圈和生活社区,24小时书店成为夜晚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
“目前书店的图书销售额占到营业额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咖啡和茶水的利润最高,基本能覆盖书店的所有支出。
”琦竻不打烊书店的店主罗竻说,虽然书店刚开业半年名气不高,但目前还没有亏损,他打算带领书店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书店售卖的文创产品制作上更有创意,但盈利的重心仍然是饮品。
“关于独立书店的复苏,我们还不能太乐观,现实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罗竻表示,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全民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他相信未来的形势会越来越好,但由于目前国内图书价格偏低和网上书城打折促销活动盛行,对实体书店来说,盈利仍然是比较困难的。
(摘编自《国内书籍销量连续三年稳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