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背景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2222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医改背景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医改背景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医改背景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医改背景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医改背景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医改背景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docx

《新医改背景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医改背景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医改背景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docx

三是提供的专科医疗服务不以治疗为主,而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特征,这类医疗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特需医疗服务、牙科、整形美容等;

四是提供短缺基本医疗服务或护理、康复服务,这类专科医疗机构具有为现有公立医疗机构拾遗补缺的功能,主要提供老年护理、机体康复、精神康复等服务。

上述提供第二、第三、第四类服务的专科医院83家,占52.20%。

其中精神病康复医院6家,占3.77%;

以老年护理功能为主的医院17家,占10.69%。

在478家民营门诊部中,口腔门诊部191家,占39.96%。

表12009年本市各类社会医疗机构分布结构明细表

社会医疗机构

类别

数量(家)

占全市比重

(%)

营利性

非营利性

总计

医院

130

29

159

30.52

门诊部

461

17

478

84.75

个体诊所

615

--

临床检验中心

5

55.56

1211

46

1257

73.55

3.上海社会医疗机构被医保纳保的情况

自2001年到2010年5月,上海医保部门对社会医疗机构共开展了4批纳保工作,先后有54家上海社会医疗机构成为医保定点或医保购买专项服务单位,占上海637家社会医疗机构(除去私人诊所和临检中心)的8.48%。

二、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

1.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本市绝大多数社会医疗机构基本上仅拥有简单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还要与公立医院合作,且大多集中在口腔、整形美容、泌尿科、妇科等科目,缺乏高水平的综合性医院;

因此整体水平与公立医院差距甚远,很难有实力与之形成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医疗机构数量多、规模小

截止2009年,整个上海医疗机构的总数达到1709家,其中社会医疗机构1257家,占全市总数的73.6%。

而其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只占全市总数的6%,拥有的床位数占全市总数的5.9%,其拥有的CT数占全市总数的4%。

其平均注册资金小于1000万元,平均占地面积不足1400平方米,平均床位数少于50张。

而所提供的门急诊服务,只占同期全市门急诊总量的6%,住院服务则只占同期全市住院总量的8%。

2)医疗质量较差,费用较高

据统计,社会医疗机构的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85%、85.03%、84.46%。

预后方面,平均治愈率为54.36%。

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社会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指标明显偏低。

考虑到上海市公立医院中,三级医疗机构较多,这些医院承担上海及全国疑难杂症的救治,因此会由于疾病构成较为严重而影响其质量指标。

这也意味着,如果考虑疾病构成,则社会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的质量差异可能会更大。

表32007年社会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分析

项目

(N=93)

2007年

上海平均

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

73.85

99.50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0.06

0.20

无菌手术化脓率(%)

0.27

0.05

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

85.03

99.10

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

84.46

99.36

入院三日内确诊率(%)

80.90

91.79

住院治愈率(%)

54.36

-

住院好转率(%)

35.21

住院未愈率(%)

2.06

住院死亡率(%)

3.40

资料来源: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2007上海市主要卫生统计数据.上海2008.

另根据有关统计资料,社会医疗机构的次均门诊费用高达279元,比公立医院次均就诊费用高出100多元;

而在技术水平和病人病情存在较大差距的住院服务中,社会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为7865元,仅比公立机构平均水平低13%。

这提示社会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其实并不低。

3)服务意识有待提升,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不少社会医疗机构的服务意识还未被完全激发出来,其服务设施、服务空间、服务时间、服务方式等方面的优势还未充分挖掘,整体服务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具体表现为:

一是很多社会医疗机构,也只重视病房布置、设备器材等硬件环境的配备,而忽略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软件的建设。

二是绝大部分社会医疗机构只致力于提供优质的院前、院内服务,而很少有院后跟踪服务的意识。

因此本市只有极少数社会医疗机构具备向特定人群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条件。

4)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下

另据有关统计资料,在技术水平和病人病情存在较大差距的住院服务中,社会医疗机构的床位使用率约为60%,比上海平均水平低36个百分点,而其平均住院天数则与公立机构相近,说明社会医疗机构的病床使用率较低,存在配置效率较低下的问题。

2.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平衡

从医疗服务产业链的角度看本市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其体系的发育仍然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目前本市社会医疗机构诊断治疗开展得比较多,而处于诊断治疗环节上下游的健康管理、健康咨询、保健疗养、康复护理等延伸医疗服务开展得比较少。

从服务手段来看,本市社会医疗机构采用西医诊疗技术开展服务比较多,而采用传统中医适宜的诊疗技术开展服务比较少。

3.社会形象有待改善

不可否认,仍有极少数社会医疗机构存在着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过度治疗,甚至违规擅自超范围执业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整个社会医疗机构行业的社会形象,时至今日。

社会医疗机构仍未在社会中树立起诚信服务的形象。

三、原因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上海社会医疗机构虽已成为上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目前仍然还只能在现有医疗服务体系中起到有限的拾遗补缺作用,其理应发挥的促进公立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的作用仍然还是相当有限的。

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既有其先天不足的历史原因,也有投资者、管理者自身的原因,还有政策环境原因。

1.历史原因

上海社会医疗机构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但与公立医院相比,毕竟还是先天不足——底子薄,起步晚,在上海公立医疗机构所拥有的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多方面的巨大优势面前,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决策落实迅速,服务贴近客户”的机制优势。

2.自身原因

1)欠缺医疗行业投资经验

这一轮的社会医疗机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以往的市场准入标准相对不高,相当部分的投资者无医疗行业投资经验,不了解医疗卫生产业投资回收周期长这一客观规律,因此部分社会资本涉足医疗卫生领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还兼具有短期投机的性质。

这是当前上海社会医疗机构数量多、规模小、短期行为多的一个根本原因。

2)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不顺

医疗机构因兼具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多个产业特征,又涉及生命健康等重大命题,且具有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因此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经营管理规律。

当医疗机构规模不大时,由投资者亲自管理或让至亲好友参与经营均无太大的问题。

问题在于当医疗机构规模变大,对医疗机构经营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时,就必须聘请真正懂得医院经营、医院战略、熟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了解医疗高新技术动态的专业管理者进行经营管理。

当前本市大多数社会医疗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并未理顺,经营者不是所有者本人就是所有者的亲友,因此这些医疗机构的管理往往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许多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愿景不清晰,市场定位不清楚,发展目标不明确,无发展战略,社会责任缺失等均与之密切相关。

因此少数社会医疗机构还在热衷于“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过度治疗,甚至违规擅自超范围执业”也就不难理解了。

3.环境原因

许多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如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医疗保险、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医师执业注册等尚未及完善及配套,客观上造成了现在的社会医疗机构获取医保支持,获得医疗卫生技术准入,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等方面的困难,这既使绝大多数社会医疗机构无法有效完成其医疗技术、管理、品牌以及资金的积累,使其医疗技术与公立医院的差距更为明显,也使许多尚处于观望阶段的社会大资本——战略投资者,不敢轻易涉足医疗卫生服务市场。

这是现阶段上海大多数社会医疗机构技术、管理水平一般,发展比较缓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四、发展建议

针对目前上海社会办医总体现状,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善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形成一套政策组合拳,疏堵结合,为社会医疗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既要加强政府监管和指导,更应加强有效的政策扶持,还要有效发挥行业协会正面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快上海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发展。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20多年的医改进程中,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这给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了观念和体制上的极大障碍。

要使本市社会医疗机构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上海早日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积极落实新医改方案以及站在维护人民健康的高度出发,坚持“世界眼光、国家战略、上海特色、全局高度、人民满意”的发展原则。

在思想观念上,要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又要注重科学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以提高医疗卫生整体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2.加强监管,有效扶持

1)加强卫生监管和执法

政府部门担负着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海市卫生局出台的《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是对包括社会医疗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机构监管的有效模式和手段的有益创新,其目的在于促使医疗机构更加重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从短期看,可能有一小部分社会医疗机构的业务开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看,政府规范了医疗卫生市场秩序,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在保护依法执业、诚信经营的社会医疗机构。

这一政策执行三年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以医疗广告为例,2009年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广告违法率仅为0.72%。

与前两年相比,社会医疗机构的违规广告明显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