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新年的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于过新年的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过新年的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国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春节。
”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说,新中国建国后移除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改革开放后城镇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变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春节,如传统过年仪式简化、部分人改到饭馆吃年夜饭、上门拜年变成电话或网络拜年等。
“虽然形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
”王贤友说。
在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当前,春节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
“如同西方的圣诞节,春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石云里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多样性文化增添国家魅力,在春节“百岁”之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节日习俗 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几乎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饮食,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
到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
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
“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醉酒”的记载。
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
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
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
"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
那就是所谓'
胶牙饧'
。
本意是在请灶君吃,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诗中提到"
黄羊"
的典故,出于《后汉书·
阴识传》:
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
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
家有黄羊,因以祀之。
自是巳后,暴至巨富。
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好运。
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
接神"
,对灶王爷来说叫做"
接灶"
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
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
据古籍《礼记·
礼器》孔颖达疏: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
“灶有髻。
”司马彪注释说:
“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
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
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
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
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
进入腊月后,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
这一活动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蒸团子;
二十六,割下肉;
二十七,擦锡器;
二十八,沤邋遢;
二十九,洗脚手;
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体现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反映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五蝠捧寿,犀牛望月,莲年有鱼,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
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
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见的有天地神联:
“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
土地神联: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财神联:
“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
井神联:
“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
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
“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
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