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1771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庞薰琹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庞薰琹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庞薰琹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庞薰琹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庞薰琹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庞薰琹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

《庞薰琹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庞薰琹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庞薰琹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

  二

  首先,我们从其早期所受教育入手,来考察是哪些因素促使庞薰琹接受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

  庞薰琹1906年6月20日出生于常塾虞山镇一个世家,1921年初考入一所教会学校--震旦大学⑴学习四年法文及医学。

1925年8月乘法轮“波尔加”号赴法留学。

富足的家庭,严格的早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庞薰琹留法前对当时中国社会震荡、艺术变革情况了解不多,无论是康有为的中国画衰敝论,还是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对他基本上没有产生影响。

  赴法初期经徐悲鸿介绍庞薰琹入叙利恩研究所学习。

众所周知,徐悲鸿当年曾在此学习,为何他没有象徐悲鸿等人选择写实主义艺术,而接受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

事实上徐悲鸿赴法胸有成竹,不仅熟悉中国画坛,对西方绘画也有一定的了解。

并抱有明确的目标。

这已被众多学者所论证。

1917年徐悲鸿赴法前曾赴日考察。

在各种流派中,中村不折、藤岛武二及黑田清辉等以西方写实技法表现东方文化题材的作品对徐悲鸿影响尤深。

与徐悲鸿等人比较,庞薰琹赴法则不然。

他曾谦虚地说“我去法国学习时对西洋美术史知道得很少,其它文艺修养也很差,学习也不踏实。

所以到了巴黎既想学绘画,又想学音乐,还想学文学,没有一定的主张,浪费了很多时间。

”⑵那时他对音乐的兴趣很大甚至于超过了对绘画的爱好,曾一度“想弃画学音乐”⑶若不是有人劝他说:

既学绘画,又学音乐、文学不妥;

若不是继续学音乐就必须动手术——他的手指略短——很难说他会走上一条怎样的艺术道路。

后来即使他下决心放弃音乐专学绘画,仍无法摆脱西方绘画潮流的影响。

用他自己的话说“象我这样一个学画青年,不受当时潮流影响是不可能的。

有时我去卢浮尔博物馆,坐在维纳斯像前,一坐一两个小时。

面对这样的雕像,我的心象被微风吹拂的湖面,清澈、安静。

可是当我走进另一些画廊,我的心就着了火。

”⑷他认为艺术学习中,依靠老师教导只能占30%,自学可占30%,而在朋友间得到的益处最少也要占40%。

1926年春,庞薰琹在卢森堡公园画风景时,一位波兰人见他所用的颜色多数是从颜料瓶里挤出来直接使用,提出作为一个画家,每一笔都应该自己在调色板上调出来。

色彩最能表达画家的感情,瓶子里挤出来的颜料不表达什么感情。

从此以后,庞薰琹始终根据这一原则作画--每一笔颜色都自己在调色板上调配。

青年画家马奈卡茨见庞薰琹总在临摹,提出用很多时间去临摹是不值得的,卢浮尔那么多名画临得完吗?

即使临摹了几百张,临得很象也只能学到一点技术。

用笔去临摹,不如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

把它们的优点找出来,记在心里,以后就可以不受任何人影响,也不受任何画派的约束画出自己的风格来。

这些对庞薰琹早期的绘画创作影响极大。

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常玉⑸对他的影响。

庞薰琹原来计划在叙利恩学习两年,然后再去巴黎美术学校进修两年,受到常玉的坚决反对。

常玉劝他离开叙利恩去格朗歇米欧尔画院。

在巴黎潮流的影响下庞薰琹一步步走向了现代主义艺术道路。

  然而,庞薰琹虽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却时常提醒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应该逐渐摆脱巴黎各种画派的影响。

他在为一位南锡女钢琴家画像时便用了中国画的笔法,着意使人能看出是一个中国画家的油画。

回国前,一位权威评论家对他说,中国是有着优秀艺术传统的。

你回去学习十年,以后你来巴黎办展览,不请,我也帮你写文章。

这句话为庞薰琹指明了从艺的方向,使他认识到从哪种土壤里长出的芽,也只能在同样的土壤上生长、开花、结果!

这是他对法国古典绘画、现代绘画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实践后得出的。

可见庞薰琹的中西融合艺术道路是在留法时萌生,且在留法时便进行了探索。

  如果说上述探索还是初步的尝试,那末1930年回国后庞薰琹埋首于中国画画史画论画作的研究则试图更主动、深入地了解传统。

1932年发表于《艺术旬刊》上的《薰琹随笔》虽然是1930年的读书杂感,却反映出他的一些艺术观点及追求。

他写道:

“我国古今好的作品我们应该研究;

世界各国好的作品我们也应该研究,但是不一定呆板板地模仿。

”“我想,我们不妨尽量接受外来的影响,凭它们在我们的神经上起一种融合作用,再滤过我们的个性来着作、来创作。

”“画家要有自我,不应该有什么派别的成见,派别只是一种束缚、一种障碍,创作时应该将一切弃之脑后,诚实地说出当时想说的话。

”他还写道“画家应该站在社会中观察社会,站在人生中观察人生、观察一切。

画家应该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使自我站在时代之上。

”⑹在这里庞薰琹不仅提倡中西融合,而且主张艺术与社会结合,反映时代风貌。

他说“我回国的主要目的是想研究中国的传统绘画……对西方的现代绘画,我既不同意照搬,也不同意一笔抹煞。

”他的油画《屋顶》,黑白二色,加些褐色、土黄,几乎整个画面的江南民房顶,充满了江南民间风情。

后来,法国驻上海领事柯克林见了此画,兴奋异常“一再强调这样的画,西方画家是画不出来的”⑺这句话道出庞薰琹的绘画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不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而是更胜一筹。

  三

  那么,当时庞薰琹的绘画作品怎样?

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有没有区别呢?

赫伯特·

里德在《西方现代绘画史》中指出:

现代艺术虽然有其复杂性,但也具有统一的形象,使它与以往的绘画迥然不同,如保罗·

克利所说,这个倾向就是不去反映物质世界而去表现精神世界。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抽象艺术在内容上脱离自然物象和社会生活,把艺术变成“纯技巧”的研究或作者思想情感的“自我表现”;

在形式上高度抽象化;

在效果上使人感到朦胧、恍惚、晦涩,往往不易为人们所接受。

日本着名美术理论家三宅正太郎曾指出“欧洲的现代艺术由于没有将内在的灵魂和感情具象化,所以说并非能够真正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和赞同。

如一位英国女画家所说‘英国一般市民就对现代艺术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因此,搞现代艺术只是艺术家圈子内进行的。

”⑻这种只能在象牙之塔中进行的艺术,怎能用以观察人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呢?

  我们不妨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庞薰琹的绘画进行一番考察和比较。

从内容上看,庞薰琹的绘画艺术不但没有脱离社会生活,变成纯技巧的研究和自我情感的纯粹表现,而且常着意介入社会生活。

从形式上看庞薰琹的绘画作品虽未能象古典写实绘画那样令人几欲走进画中,却也未如现代主义艺术那样高度抽象、不可卒读。

如其《地之子》是有感于1934年江南大旱、土地龟裂、民不聊生,用几个月时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

画面上一个僵硬的孩子横躺在一个农民模样的男人臂上;

男人一手扶着孩子一手握拳;

孩子的母亲靠在丈夫肩上,掩面而泣。

他们穿戴整齐,体质健康。

拉长的和朴素的人物形象,简化的形体描绘,强调了一种被压抑而又平静的人物感情。

色调的装饰性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从效果上看,这幅《地之子》展出时尽管挂在楼下阴暗的过道处,却吸引了众多观者,受到人们赞扬的同时,也招致统治者的不满。

作品几乎成为禁品,不准在报刊上发表。

甚至淞沪警备司令部还准备逮捕他。

这样的作品难道人们不能理解吗?

可以说《地之子》与徐悲鸿《田横五百士》等作品有着异曲同工的社会功效。

比较而言,庞薰琹的作品更直接针砭时弊、面对人生。

这一时期庞薰琹的绘画作品固然带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烙印,但在内容、形式及效果上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都存在着显见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庞薰琹的这些作品从一定角度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大众心声。

这些差异随着庞薰琹绘画艺术的发展不是缩小了,而是逐渐扩大,并最终形成其中西融合绘画艺术的独特面貌。

  四

  试想是哪些因素造成庞薰琹的绘画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之间距离,促使他最终摆脱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束缚呢?

  决澜社时期是庞薰琹现代主义绘画的重要时期。

从1932年10月17日举行第一次展览到1935年10月在第四次展览中落幕,决澜社仅存在三年时间。

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影响。

正如庞薰琹本人所言“象投进一块又一块小石子到池塘中去,当时虽然可以听到一声轻微的落水声,在水面上激起一些小小的花,可是这石子很快落下,水面又恢复了原样。

”⑼何以如此?

首先,在决澜社成员中仅有庞薰琹留法、倪贻德留日、张旋留法,其他成员此前如果说接触过现代主义艺术,也只是借助一些印刷品。

即使庞薰琹自己也不无谦虚地说自己“对祖国的艺术没有研究,对西方的现代派绘画也一样没有认真研究。

”⑽毋庸讳言,科学技术的引进一般较为直接,文化艺术的借鉴则很难直接照搬,只能有选择地吸收、融合。

虽可用外来技法进行创作,却必须丰富、充实本民族的艺术精神,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

这就必须知己知彼:

一方面需熟悉和了解西方绘画艺术的长短得失;

另一方面要研究和分析本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身处内忧外患频仍,科技、经济落后国度中的众多青年来说这两方面的修养无疑都是不够的。

其次,现代主义艺术发端于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是西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个现代主义艺术家应是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现代人。

正如淮南的橘到了淮北便成了枳一样,离开现代工业社会的环境和土壤,现代主义艺术家失去了生活的基石,很难产生现代主义艺术家应有的情感和创作激情。

没有现代工业社会培育的现代主义艺术的参与者与欣赏氛围,可以想象要创作出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是多么艰难。

庞薰琹曾在《薰琹随笔》中写道:

“猴子喜欢学人的种种动作,有时学得很神似,但是猴子总是猴子,人总是人。

历史剧中拿破仑虽然穿着拿破仑的衣服,说拿破仑活着时所说的话,但是总只是一个演员,而不是拿破仑。

何况是表现艺术家自我的艺术?

”⑾再次,从社会政治角度来看“艺术不可能脱离国家民族而孤立存在,它不是随民族觉醒、振兴而获得新生,就是随民族沦落、灭亡而沉落”⑿决澜社等众多美术群体的解散,不言而喻是时代选择的结果。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主性,但每个人又都生活在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所有的艺术家、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须放在其所处的时代中进行考察才能找到相应的位置。

这极大地损伤了那些不合潮流的天才艺术家;

极大地损伤了那些确有创造性、但又不得不在这个时代被淹没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这是无可奈何的。

  决澜社落幕后,为了生计庞薰琹不得不离开上海,辗转杭州去北平任教。

从某种意义上说,决澜社的解散是庞薰琹绘画艺术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其后,对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研究是促使他最终摆脱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束缚的重要原因。

三十年代的中国,一个油画家除了到学校去教学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的谋生办法。

1936年9月应李有行先生之聘,庞薰琹赴北平艺专任教。

不是受聘于西画系,而是受聘于图案系,这使庞薰琹有机会接触到装饰纹样。

艺术事业,尤其是美术在封建社会常常被认为是“壮夫不为之事”;

而装饰纹样则更属于“画续之事”为历代“名士”所不屑。

所以世代相传并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装饰纹样很少有人去整理。

20世纪二十年代后,一批有志于振兴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志士开始了多方面、系统的整理研究。

庞薰琹即是其中骨干之一。

1939年起庞薰琹着手研究中国古代装饰纹样。

从中他认识到祖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到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认识祖国文化遗产是多么必要。

因此尽管闻一多等人不赞成庞改变先前的绘画风格,但“事实上做不到”。

  抗日战争爆发后,庞薰琹到了云南,在中央博物院研究文物。

这期间他通过与菜农、屠夫、花匠的接触和交往,了解到人民生活的疾苦,也体验到穷乡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