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方案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山东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方案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方案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各地、各学校认真探索,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实施模式,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境界。
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我们却非常担心地看到:
第一,所谓的进展,主要反映在书面文件之中,反映在专家设计的各类报告、个案之中,在学校的实践层面,却是另一番景象——或者流于形式,或者毫无新的进展,或者不知如何实施,一筹莫展……第二,从数量上来看,能成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实际上寥寥无几,大多数处于不知如何实施或者流于形式状态;
第三,在认识上存在严重失误,如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什么新意,只不过是原来活动课程翻版而已,也就是说,及原来的活动课程并没有什么区别;
第四,在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理解片面,课程内容选择过于狭窄。
盲目认为在强调人文关怀的今天更应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对“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及竞争”、“生活经营”等更具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内容关注不够。
二是课题的选择社会化、成人化现象严重,及学生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
活动过程中预设过多,没有突出生成性。
三是忽略了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背离综合实践课程的价值追求。
四是指导策略缺乏科学性,如,行为指导不具体、欠规范,给予性过强、生成性不足,过程及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等。
如,有的以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则放任自由,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及体验等方面的目标难以达成。
在实施的过程,之所以存在种种误区和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在于:
把课程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及作为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混淆起来。
如许多学校探索了在学科课程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他们往往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而应该渗透在学科课程之中,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等于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
这严重歪曲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意,曲解了本次新课改的意图。
作为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是多种学习方式的集合体。
就学习的方式来看,既包括活动学习、创新性学习、合作学习,还包括探究学习、问题学习等;
就学习的类型来看,一次校内外活动可以称之为综合实践活动,一次讨论或辩论也可以称之为综合实践活动,一次集会可以是综合实践活动,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可以称之为综合实践活动……可见,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演绎很多的含义。
然而,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它是针对什么来讲的?
这样泛泛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可行吗?
从理论上来讲,作为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好像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指向,但在实践中——即在课堂教学中,它的指向却是十分明显的:
让学生尽可能快速地掌握所教的知识。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为有效传递知识而服务的,是为系统掌握教材知识而服务的,是为考试升学而服务的。
这及本次新课改背景下——即课程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完全不同。
概念上的混淆导致了实践上的偏颇,把综合实践活动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理解,并冠冕堂皇地、机械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实际上重新上演了20世纪90年代初活动课程学科化,活动课程目标的知识化倾向的悲剧,而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难以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意义
(一)课程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它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不着眼于系统知识的授受,不专注于学生的学术世界。
1.什么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什么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重要的?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需要。
这只能说部分上对,并不完全正确。
课程、教育、教学首要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外在的目的。
我们往往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目标,以至于遗忘了教育是什么?
课程是什么?
综合素质之所以重要:
首先,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存在”的需要。
一个人活着,一个人要成长,要发展,不能光读书,不能光在课堂中接受知识,他需要及人交往,需要关注周围的世界,需要对他人、对自己有责任,需要发展自己探究的兴趣,如此等等,而传统和现行的课程及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的。
或者说,现行的学校课程制度束缚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其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未来的社会需要各种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个人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需要人具有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及人交往能力、规划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以及富有责任感、自信心、勇于进取等品质。
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目前,全球的知识总量估计平均每五年就要翻一番。
哈佛大学用了近275年才收集到第一个100万册图书,而收集齐最近的一个100万册只用了五年。
1900年,世界上约有1万种科学刊物,而截止到现在已经接近10万种。
面对如此多的书籍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成年人,也感到速手无策,到底读那些书,看那些资料对我们有用。
所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我们很重要的问题之一。
另外,合作意识作为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是学科教学无法实现的目标。
卡耐基以他自身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这种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说到底就是及人合作的意识及技能。
我国至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以来,“421”家庭比比皆是,这些独生子女在父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唯我独尊”、“凡事以我为中心”的习惯。
学生的一些人文素养是学科教学所无法实现和完成的。
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
再次,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智能,教育必须遵循这一本性。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每一个体都存在差异。
教育、教学必须面对这种事实,要为张扬学生的个性而服务。
在课程方面,就要设计这样一个专门领域(虽然学科课程的教学也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在实施操作上,毕竟存在着不便之处),一个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的领域,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充分展示。
2.什么是学生的生活世界?
为什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不是学术世界?
(1)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现代教育是工厂化生产的产物,当它采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时,并及甚嚣尘上的考试结合起来的时候,就日益及日常生活隔离开来。
(2)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生人之为人的世界。
学校的工厂化,知识的体系化,教学方式的灌输化,使得教育这一人类文明的产物,愈来愈远离它本身发展人、成就人的本意,而成为压抑人、甚至毁坏人的工具。
审视一下当下中小学生的生存状态,我们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放飞学生想象的世界,是让学生有机会做梦的世界,是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的世界,是让学生能够感悟、畅想、获得人生启迪的世界。
反思一下现存的教育,孩子们还有多少求学的兴趣?
(3)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及学术世界相对而讲的。
并不是不要学术,并不是不要知识。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强调学生的兴趣、需要,似乎就是忽视知识的重要性,这在人类教育史上似乎成了一个死结。
我们今天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了,而是说,想对于书本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具有发展意义,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3、寻求教育公平最具有操作性的方式方法之一
当今我国现实的国情是区域经济差别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城乡学校无论是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办公经费、教学设施的配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就是说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所以,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有了一定的差别。
当代大学的校园生活以及面对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选择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如大学里农村的孩子参及学校各种活动的机会和城市孩子相比要少许多,在从业的过程中也缺乏快速适应能力而无法选择理想的职业。
就我们农村学校而言,如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别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弥补我们农村学校因其他条件欠缺所带来的不足。
(二)课程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教师的发展服务的
1.教师的价值在那里?
为谁而活?
教师作为活活生生的社会人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可是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让我们的教师在生活中丧失自我。
例如,家庭生活的压力、教学评比的压力、升学的压力,教育管理非人性化的做法,学生的诘难,教师业余生活的单调乏味,等等,总之,这一切使教师对自己的存在不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自己的潜能到底有多大,事实上,我们提供给教师什么样的空间就可能挖掘出什么样的能力。
我还是在东北师大读研究生的时候,一次随导师就农村教育到黑龙江省呼兰县进行调研,其中一个乡镇中学的一位民办教师,由于教学的需要从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到后来改为从事劳动技术教育教学,其结果在教学的过程,认真研究,在学校实验田里培育出了大豆一号和大豆二号,在附近几个县大面积栽种。
后来破格转为公办教师。
有这个例子,我是想说明,我们的每个教师都是有潜力的。
特别是在追求能力表现多元的今天,为何不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
2.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课程不仅对学生而言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意义,而且对教师也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讲,课程即教师。
因为,不论什么样的课程,要靠教师这个中介转化、实施,并最终转化为学生所体验到的课程。
从课程生成方式来看,人类教育史上的课程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为预设性的课程,一种为生成性的课程。
前者为专家设计的课程,后者为教师及学生互动共生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生成性课程,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互动共生的课程。
我国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在课程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这实际上把课程发展的权利赋予给了广大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国家规定的、地方指导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由广大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来开发这门课程,意味着教材观念的转变。
传统上,我们一提到教学,总是及教材分不开。
离开了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像离开了供我们生存的空气一样,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
于是,在本次课程改革中,一些机构、一些专家开始炮制出种种教材,这实际上对本次课程改革的误解。
如此下去,最终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意义丧失殆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绝对不能恢复到传统的授受教材的老路子上去,如果这样,我们不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我们中小学老师也将失去一次难得的专业发展机会。
作为中小学老师,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机会,珍惜国家赋予给我们的课程权力。
具体而言,有力的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一是实现教师从教科书课程的执行者转换成为课程设计者。
二是实现教师从被动的执行者转换成主动的研究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利于学校发挥教师的专长,教师组成“教学群”,